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見。
妙性及靈臺,何曾受薰煉?
心是無事心,面是娘生面。
劫石可動搖,個中無改變。
這首詩談的是“識心見性,自成佛道”( 《壇經》)的問題。“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見。”“真佛”,指自己的本心,每個人都有的佛性。佛家認為人的心性本是純潔的,只是受了外物如金錢美女名譽地位的蒙蔽才變得不凈,因此要恢復人心清凈的本來面目。佛教法相宗主張阿賴耶識因受外界事物熏習,成就業種子而使人在世界輪回不已,要想解脫,必須通過修習轉染為凈。北宗禪則主張對心靈這面鏡子,“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神秀偈)。但作者在這里卻猛喝一聲: 不要徒勞無益地“求”什么“真佛”,因為 “真佛” 本來就安居于每個人的心中,若以 “薰煉”“求” 之,反而 “見” 不到它!
“妙性及靈臺,何曾受薰煉?”這是對上兩句的解釋。“妙性”和“靈臺”,這里指的都是人的未經受外物蒙蔽的本心,即真如佛性,它們是用不著經受什么薰煉 (修行) 才能夠發現的,而是原本就自然地、赤裸裸地袒露在那里的。“心是無事心”,這種不受任何拘束的空靈與自由的心,是從未出生時就已存在的東西。“面是娘生面”,指肉體的人千人千面、各不相同。
“劫石可動搖,個中無改變。”這兩句是對上文的進一步補充。“劫石”,佛經中指極大的石頭,或方廣40里,或方廣80里,或方廣800里,以輕得幾乎沒重量的天衣,每隔好長時間來拂拭一次,到這些劫石被拂盡時,就分別是一小劫、一中劫、一大劫。劫石動搖, 在人的一生中是絕不可能的事。 詩中用的是假設句:即使決不可能出現的事出現了,內心的真如也不會有任何改變。這個真如便正是常清凈的佛性。它永遠存在,永不變化。既然 “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那么又哪里用得著什么“薰煉”、什么“求”呢?用慧能的《見真佛解脫頌》說,就是:“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
這首詩宣揚的直指本心、本心即佛,與南宗思想實出一轍。此詩及上詩,都曾被唐代禪僧懶殘反復吟唱(參見《景德傳燈錄》三十 《南岳懶殘和尚歌》),這決不是偶然的。
上一篇:禪詩《蘇曼殊》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蟻蝶圖》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