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徐弘祖文《楚游日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十七日。
仍由新庵北下龍頭嶺,共五里,至絡絲潭下。先是,予按志有秦人三洞,上洞惟石門不可入,予既得東、西兩洞,無從覓所謂上洞者。土人曰:“絡絲潭北有上清潭,洞門甚隘。水由中出,人不能入,入即有奇勝。此洞與麻葉洞,俱神龍蟄處,非惟難入,亦不敢入也?!庇杪勚嫦采酢<冗^絡絲潭,不渡澗,即依西麓下。蓋渡澗為東麓,云陽之西也,棗核故道;不渡澗為西麓,大嶺、洪碧之東也。
出把七道,北半里,至上清潭,洞即在路之下、澗之上。門東向,夾如合掌。水由洞出,有三派: 自洞后者,匯而不流;由洞左者,乃洞南旁竇出,甚急。逾洞左急流,即當伏水入。導者止供炬,無肯為前驅者。予解衣,伏水蛇行以進。石隙低而隘,水沒大半,必身伏水中,手擎炬,平出水上,乃得入。西入二丈,隙始高裂丈余,南北橫裂者亦三丈,然都無入處。惟直西一竇,闊一尺五寸,高二尺;水沒其中者如所闊,隙余水面,僅得尺之半。計匍匐水中,必口鼻俱濡水。且以炬探之,貼隙頂入,猶半為水漬。時顧仆守衣洞外,若泅水入,誰為遞炬者? 身可由水,炬豈能由水耶? 況秦人洞水,予雖沒浸股膝,溫然可近;此水獨寒,而洞當風口,颼颼尤厲。風兼水逼,火復阻道,舍之出。 爇火洞門之久。 復循西麓隨水北,已在棗核嶺西矣。
去上清三里,得麻葉洞,洞在麻葉灣;西大嶺,南洪碧,東即云陽、棗核之支,北則棗核西垂也。大嶺東轉,正束澗下流,夾峙如門。當門一石峰聳突,曰將軍嶺。澗搗其西,而棗核一支,西至此盡。澗西有石崖,南向,東瞰澗中;大嶺一支,亦東至此盡。回崖之下,開一隙,淺不能入。崖前有小溪,自西而東入大澗。循小溪至崖西亂石間,水窮于下,竅啟于上,即麻葉洞。
洞口南向,僅斗大,在石隙中轉折數級下。初覓導,亦俱以炬應,無敢導者,且曰:“此中有神龍奇鬼,非符術不能服?!弊詈笠灾刭Y覓一人,將脫衣,問予乃儒,非法士,驚出曰:“予以為大師,故縱膽入。豈能身徇汝耶?”予乃寄行李前村,與顧仆各持數炬入。村民隨至洞口者數十人,皆莫能從。予兩人乃以足先入,歷級轉竇遞炬下。數轉達洞底,洞稍寬,可側身舒首,乃以炬前向,其東西裂隙,俱無入處。直北一穴,低僅尺,闊等,下甚平燥。先以炬,后蛇伏進,背腹摩貼,足后聳,乃度此內洞第一關。內,裂隙既高,東西橫亙,然亦無入處。又度第二關,低隘與前齊規,進法亦如之。既入,內層亦橫裂。西南裂者,不甚深;其東北裂處,上一石坳,忽又縱裂起,上穹下狹,高不見頂。至此,石幻殊形,膚理頓易,片竅俱欲生動。其西北之峽,漸入漸束,內夾一縫,不能容炬。轉從東南峽,仍下一坳。其底沙石平鋪,如澗底潔溜,干燥鮮水,峽東南盡處,亂石轟駕,疊成樓臺。由其隙,皆可攀躋上。其上石竇一縷,直徹洞頂;光由隙中下射,宛如鉤月。澗底南通;覆石低壓,高僅尺許,此必前通洞外,澗所從入者。由層石下,北循澗底入,隘低甚,與外二關相似。稍從其西,攀上一石隙,北轉而東,若度鞍歷嶠。兩壁石色石質,光瑩欲滴,垂柱倒蓮,紋同雕刻。東下一級,復值澗底,已轉入隘關內。于是辟成一弄,闊二丈,高殺其五尺,覆石平如布幄。北馳坦底半里許,下有一石,庋出為榻,欞邊明辨,上則蓮英下垂,連接成幃;四圍垂幔,大與榻并;中,圓透盤空,上穹為頂;其后西壁,玉柱圓豎,大小不一,而色皆瑩素,紋絕刻鏤,弄中第一奇也。又直北半里,洞分上下兩層,澗底東北去,上洞登自西北。時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歸途迷惘,遂割奇返。抵透光處,炬裁盡。洞外守視者,又增數十人,見余兩人,皆額禮稱異,且曰:“前久待不出,疑墮異吻?!庇韪髦x之。然此洞但入處多隘,其中美勝,予所見洞俱莫及,不知土人何畏入乃爾。
乃取行李于前村。隨澗北十里,抵大道。又西十里,宿黃石鋪,去茶陵西已四十里。鋪南即大嶺。北峙峰石,俱嶙峋插空;西南一峰尤甚,名五鳳樓。去十里而近,即安仁道。予早臥不及詢,明發登途,知已無及。黃石西北三十里為高暑山,又有小暑山,俱在攸縣東,疑即司空山也。二山之西,高峰漸伏。茶陵江北曲,經高暑南麓而西;攸水在山北。是山,界茶、攸兩江云。
《楚游日記》從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一日隨流西行起,到后四月初七日泊于廟頭止(個別版本尚有初八日日記)是徐霞客后期游歷湖廣一帶近四個月的日記,記錄了他一百一十六天的游程和考察。這里選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即正月十七日的日記,是考察上清洞和麻葉洞的游記。
徐弘祖對石灰巖地貌的考察,比歐洲人早一個多世紀,他一生考察了二百多個洞巖洞穴,探歷的結果,都有精確記述,在《徐霞客游記》中,這部分內容占有大量篇幅。近代洞穴學已經成為一門新興學科,徐弘祖可稱它的鼻祖,早在三百五十多年前,他對洞穴就有較大規模的考察和記載,是世界地理學史上的奇跡,探察麻葉洞是徐霞客考察洞穴的一次重要活動,也是他洞穴游記的一篇代表作。
《楚游日記》(十七日)從作者由新庵北下龍頭嶺開始記寫,以記敘考察上清洞和麻葉洞的經過、見聞為主要內容,其中特別翔實細致地描敘了探尋麻葉洞的奇異經歷和麻葉洞中的奇景異色,至住宿黃石鋪為止。該文在寫作上有兩大特點: (1)記敘精確,奇景異色歷歷在目?!缎煜伎陀斡洝肥堑乩淼孛蔡綄せ蛘{查記實,因此它比一般的文學作品更著重描敘的科學性、準確性。記敘考察上清洞,先寫它的方位,在上清潭上看,“洞即在路之下,澗之上”。然后寫其外觀,洞門向東,“夾如合掌”。進洞后,因為洞穴低狹而有水,先后以“伏水蛇行以進”、“石隙低而隘”等語描述,形象而又具體。當進入開闊處時,則以具體數字進行說明:“隙始高裂丈余,南北橫裂者亦三丈,然都無入處。”只有正西有一小洞,“闊一尺五寸,高二尺,……隙余水面,僅得尺之半”,記述得十分準確。以蹤跡所至順序寫來,記述精確、明晰,其中艱險的道路和徐霞客堅毅頑強的精神給人烙下深刻的印象。在寫麻葉洞時,也給它先定位: 離上清三里,在麻葉灣;四鄰是西大嶺,南洪碧嶺,東云陽、棗核二嶺的支脈,北棗核嶺西麓。又以棗核嶺一脈西至、大嶺一脈東至、將軍嶺一石聳突以及回崖、小溪等進一步確定麻葉洞的位置。然后點出:“循小溪至崖西亂石間,水窮于下,竅啟于上,即麻葉洞”。通過層層定位,把麻葉洞的坐落寫得十分確鑿。洞所在之地,山回路轉,水盡崖峭,是一個險絕之處。接著寫洞的外觀,洞口向南,只有斗那么大小,而且在石縫中曲曲折折好多級石階之下。并以洞中有“神龍奇鬼”沒有人敢作向導做渲染,襯托出麻葉洞的神奇險駭。繼而寫進洞考察過程和洞中所見奇觀,亦極具體確切,形象生動。如怎么渡過第一關時寫的“先以炬,后蛇伏進”,須“背腹摩貼,足后聳”,方可行進。摩、貼、聳連出三個動詞,簡潔而精確地摹寫出前進的艱難和姿態。如進入第二關后看到鐘乳石構成的弄中奇景時寫的“下有一石,庋出為榻,欞邊明辨,上則蓮英下垂,連接成幃;四圍垂幔,大與榻并;中,圓透盤空,上穹為頂;其后西壁,玉柱圓豎,大小不一,而色皆瑩素,紋絕刻鏤”,真是玲瓏剔透,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這是一處完整的景觀,作者從各個方位進行描述,令人讀后有如臨其境之感。本文通過過兩關、攀石隙、入隘關等游跡的準確具體描述,移步換景,一路曲折,到處都有誘人的景物,直到“弄中第一奇”的出現,所見美景達到頂點,令人別開眼界。(2)渲染烘托,使洞穴考察生動有致。作者用烘托渲染手法記敘探洞經過,給讀者造成一種懸念,處于興奮狀態,急切地希望了解神奇的洞穴的奧秘。一是用神話傳說,以加強探洞的神秘感與冒險性。如開篇就寫按照《大明一統志》所示去探奇,真的沒有找到“秦人三洞”上洞的入口處,已經有了奇味。緊接著拽出關于上清洞和麻葉洞的傳說,頓生奇色、奇情: 兩洞“俱神龍蟄處,非惟難入,亦不敢入也”。此一筆激起了讀者的興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個究竟。徐霞客是一位探險歷奇的旅行家,越是傳說有神龍精怪的洞穴,越是執意要探歷,這樣讀者對徐氏的考察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致。二是以向導的退縮渲染洞穴奇異襯托霞客的堅毅的筆墨,貫穿于日記的始終。如探上清洞時,“導者止供炬,無肯為前驅者”,霞客只好自己解衣伏水探洞。如欲探麻葉洞時,尋覓向導,“亦俱以炬應,無敢導者”,而且還聲明:“此中有神龍奇鬼,非符術不能服?!痹诖松衩貧夥諏懙檬?。接著,再以一位用重金雇來的向導,發現徐某原來不是法士而是一個儒生而反悔——“予以為大師,故縱膽入,豈能身徇汝耶?”強調并突出了麻葉洞之不可入,渲染了險惡性與神秘感,表現了徐氏的堅毅。這樣寫來,使游記趣味橫生,收到了引人入勝之效,從而既表現了徐霞客信奉科學、百折不回的精神,又贊美了祖國山川的可愛,為我國游記文學增添了異彩。
上一篇:詩歌·吳偉業詩《楚兩生行[并序]》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論語·《微子》《楚狂接輿章》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