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蘇軾詞《卜算子》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蘇軾寓居黃州定惠院時所作。此時,“烏臺詩案”雖已平息,但瀕臨死亡的恐懼和驚嚇仍留纏心間,驚魂不散。乍貶黃州,他“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李方叔書》),在自然的野趣里寄存著孤獨的心,然而孤獨的心中又時時流露出高潔自賞、不同流俗的情懷。這首《卜算子》便是蘇軾此時心境的藝術(shù)寫照。
首兩句,詞人用缺月、疏桐、漏斷、初靜,描繪出一幅蕭瑟、凄涼、冷清的畫面。殘月懸掛在幾條空空蕩蕩的梧桐枝頭,暗淡、凄清,一股冷冷的寒氣頓時彌漫大地;夜色轉(zhuǎn)深,萬籟初靜。靜謐的天宇,又在冷清、凄涼的畫面上潑撒了幾滴黑色的憂郁,組成了一幅靜夜殘月疏桐圖,反映著詞人內(nèi)心的苦悶和寂寞。缺月的孤單、疏桐的寂寥和黑夜的愁客三個意象有力地表現(xiàn)了詞人痛苦的心境。漏斷人靜,一位孤獨的幽居者在殘月疏桐的夜晚幽幽地獨來獨去。他那孤單的身影,晃閃于黯淡的月光下,宛如一只縹緲的孤鴻,來去匆匆,飄飛不定。“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兩句,緊承前面而出,以孤鴻自喻,用冷寂的景物搭配孤獨的人兒,把冷落凄涼的外在環(huán)境與孤寂惆悵的內(nèi)心情感互滲交融,使詞人內(nèi)心的抑郁和苦悶同天地共鳴,彌漫得無邊無際,從而使詞作具有了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詞的上闋以“孤鴻影”三字作結(jié),既是承前的定格,又是啟下的源頭。下闋詞便轉(zhuǎn)入了對孤鴻的具體描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輕輕的微風(fēng),吹動了草叢,驚起了孤鴻,它拍展著翅膀撲撲離開,但又依依不舍、頻頻回頭。孤鴻的神態(tài)該蓄藏著多么豐富而深刻的意味呵! 但一片凄涼,在遍地夜色之中又有誰能理解它的苦衷和幽恨呢! 這里,詞人寥寥幾筆便把自己遭受打擊、驚魂未定、顧影自憐的形象活脫脫地描寫了出來。“有恨無人省”,又含蓄曲折地表現(xiàn)出自己初來黃州時“親友絕交,疾病連年”、“郡中無一人識者”(《謝量移汝州表》)的寂寞和苦痛。結(jié)尾兩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詞人在深沉的孤獨凄苦中又流露出自己的高尚情操。受驚的孤鴻在焦灼中來回飛動,希望選擇一丫樹叉來安身棲息。但它飛去又飛來,飛來又飛去,揀盡所有的寒枝卻仍不肯棲落,最后寧愿在寂寞潔凈的沙洲上夜宿。這兩句即與前面“縹緲”緊扣,又含有“良禽擇木而居”的理想,表現(xiàn)出自己雖遭厄運憂患卻不茍合流俗的高風(fēng)亮節(jié),耐人尋味。
在藝術(shù)上,這首詞的造詣?wù)\如《蓼園詞選》所說:“語語雙關(guān),格奇而語雋,斯為超諸神品。”
上一篇:詩歌·王安石詩《北陂杏花》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詞·蔣春霖詞《卜算子》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