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蔣士銓傳奇《冬青樹》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柴市
(凈引刀斧手上)白日暗幽州,山崩海倒流。孤臣扶氣運,千古有春秋。俺元朝總管。奉旨今日處決文丞相。咳! 看他平居百折不回,今日一塵不染,若論主持風教,正該成全他忠義之心,以勵我國臣寮之節(jié);惜朝內(nèi)無人匡諫,以致成彼高名,玷俺君德。俺一個武臣,也不致多口了。(雜)稟爺,午時三刻了。(凈)快請文丞相到來。(雜)是。(分下)(鄶子押生上)
【北黃鐘醉花陰】三載淹留事才了,展愁眉仰天而笑。眼睜睜天柱折,地維搖,舊江山瓦解冰銷。問安身那家好?急煎煎盼到今朝,剛得向轉(zhuǎn)輪邊頭一掉。(雜)丞相爺,前面就是柴市了。(生)
【喜遷鶯】都認做鬼門關(guān)程途幽渺,那知是俺上青云梯磴逍遙。休也波焦,不能勾沙場自了,累伊們舉手為俺勞。只因他天不饒,差派俺邯鄲一覺,向血光中尋個收梢。
(雜)這是留丞相送來筵席,請爺用些。(生)那個留丞相?(雜)就是留夢炎,也是南朝來的。(生)留夢炎那賊子的酒食,怎敢排在這里。(踢翻介)
【刮地風】噯呀,見了這狼藉杯盤和濁醪,枉鋪陳旨酒嘉肴。可知是陰為惡木,泉為盜,這其間多少脂膏! (雜)這是趙學士筵席,請爺用些。(生)那個趙學士?(雜)也是南朝來的,叫做趙孟頫。 (生)咳,子昂也是一代文人,又為宗室,因何失足至此?可惜可惜!俊王孫一代風騷,枉了他墨妙揮毫,為甚么棄先塋、忘舊族,也修降表? 圖一個美官銜、學士高,全不管萬千年遺臭名標。
(各神暗上)(凈引仗上)來此已是法場。頃刻間為何天昏地黑起來? (作風雨聲介)(生)蒼天蒼天,這風雷來遲了。
【四門子】呀,倘若你真心幫助人家趙,可憐他基業(yè)飄颻。也不合崖山雷電將他鬧,做海底月空撈。打殺他元帥驕,殛死他將士梟,卻不保全了宮闈命幾條? 到今日鼓亂敲,鏡四招,怒轟轟何關(guān)緊要?
(凈)丞相有甚么遺言,告訴下官,少刻代你奏上。(生大笑介)你怎知俺的就里來。
【水仙子】呀呀呀,呀你舌苦饒,俺俺俺,俺與你那皇爺有甚瓜和葛? 囑囑囑,囑付他宵旰勤勞,切切切,切莫要荒淫無道,休休休,休似那前車覆轍撬,庶庶庶,庶不致依然送掉。那那那,那里有萬歲千秋神器牢? 算算算,算唐虞到此多移調(diào),但但但,但能勾承天眷便永宗祧!
(雜)時刻已到,請丞相爺歸天罷。(生大笑介)俺文天祥死得好明白也。
【尾煞】幸不到灰囊撲面排墻倒,須知俺萬苦千辛才領(lǐng)這一刀。休笑俺個送頭顱的文少保。
(押下斬介)(扮一龍沖上,龍神護引下)(雷電風雨繞不止,凈伏幾下顫介)(內(nèi)宮騎馬上)奉旨擺設(shè)御筵,將此新封官職的神牌供起來。(設(shè)祭介)(生靈上,立高處,風伯撤神牌送生,碎裂擲下介)(凈)不好了,神牌掣上天去扯碎了。(官)待我啟奏去。(馳下)(神繞場不散介)(內(nèi)官上)奉旨將此神牌供奉。(凈)這上面寫著什么?(官)哪是宋少保信國公大丞相文山先生位。(供介)(生領(lǐng)神下)(凈)呵呀,一刻天清氣朗了,嚇殺人也。正是:新朝爵秩忠臣賤,異代芳名后世傳。(下)
(據(jù)紅雪樓本)
蔣士銓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戲曲家。戲曲現(xiàn)存有雜劇八種和傳奇八種,其中《冬青樹》、《臨川夢》等九種合稱為《藏園九種曲》。蔣士銓在劇作在乾隆年間的曲壇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如李調(diào)元《雨村曲話》云:“鉛山編修蔣心馀士銓曲,為近時第一。”楊恩壽也謂“《藏園九種》為乾隆時一大著作”(《詞余叢話》)。
《冬青樹》是蔣士銓晚年的作品,也是他的八種傳奇中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較好的一種。全劇共三十八出,寫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英勇抗元、堅持民族氣節(jié)的事跡。在元兵逼近南宋都城臨安時,文天祥起兵勤王,抗擊元兵,后因赴元朝軍營談判被扣,押解途中逃脫,歷盡艱險,輾轉(zhuǎn)到了福州,又繼續(xù)抗元。后在五坡嶺戰(zhàn)敗被俘,被押解到元朝大都。在獄中,他面對元朝統(tǒng)治者的威逼利誘,寧死不屈。最后慷慨就義于柴市,以身殉國。作者在劇中通過對歷史上的民族英雄的歌頌,寄托了自己的忠義意識。
《柴市》是劇中的第二十九出,寫文天祥在刑場上慷慨就義的情景。在這一出戲里,作者濃墨重彩地描寫和歌頌了文天祥以身殉國、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從劇情的發(fā)展和人物上下場的變化,這出戲可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文天祥出場之前元朝總管帶領(lǐng)劊子手上場時的一段念白。從全出戲的情節(jié)來看,這是一個序幕,既是交代這場戲發(fā)生的背景和原因,又是為文天祥的出場作烘托和鋪墊,通過總管的口來描寫文天祥堅持民族氣節(jié)的高尚品德。如凈一上場所念的四句定場白,就十分形象地概括了文天祥忠烈的一生。元兵南下,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白日暗幽州,山崩海倒流”,在這國難當頭之際,滿朝文武都偷生怕死,或望風而逃,或變節(jié)投降,只有文天祥奮起抗元,獨挽頹勢,“孤臣扶氣運,千古有春秋”。而文天祥這種“平居百折不回,今日一塵不染”的高風亮節(jié)超越了敵我界限,竟然使這位敵國的正直之士也深受感動,在這位元朝總管看來,對于文天祥這樣一位忠烈之士本應“成全他忠義之心”,即讓他在被俘后慷慨就義,不必威逼利誘其投降元朝,而且還可以利用文天祥的堅守節(jié)操、寧死不屈的忠烈精神來激勵元朝的“臣寮之節(jié)”。然而由于“朝內(nèi)無人匡諫”,元朝統(tǒng)治者在文天祥被關(guān)押期間,對他百般威逼利誘,但都遭到了文天祥的拒絕。這樣不但沒有降服文天祥,反而“成彼高名”,更加顯示了文天祥的高風亮節(jié),同時也“玷俺君德”,反襯出元朝統(tǒng)治者的愚蠢與卑劣。在文天祥出場之前,作者就先從元朝總管的口里對他加以贊頌了,這為文天祥的出場作了鋪墊和烘托。文天祥雖未出場,但他的高風亮節(jié)卻已給觀眾深深的影響,使這一人物一上場就有了一個很高的起點,收到了先聲奪人的藝術(shù)效果。
從[醉花陰]曲到[尾煞]曲,這是第二段落。在這一段落中,作者安排了一大套北曲,讓文天祥通過唱來抒發(fā)自己忠于故國、堅守節(jié)操的豪情。而在這一段落中,又可分為四個層次。首先,作者用[醉花陰]和[喜遷鶯]兩曲,讓文天祥直接抒發(fā)自己寧死不屈、以身殉國的志向。“三載淹留事才了,展愁眉仰天而笑”。在兵敗被俘后,文天祥早就立下了以身殉國的決心。如當他被元兵押解去勸說張世杰等投降時,路過零丁洋,他就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來到大都,面對元朝統(tǒng)治者的威逼利誘,他只表示“有死而已”,“愿賜一死足矣!”決不變節(jié)投降。因此,在他看來,元朝統(tǒng)治者將他關(guān)押了3年,這是耽擱了他以身殉國之事,并為此而“愁眉”常鎖,而今天得知死刑即將執(zhí)行,他不但面不改色,而且還感到欣慰,“展愁眉仰天而笑”。據(jù)宋鄧光薦《文丞相傳》載,文天祥臨刑那天,“宣使以金鼓迎詣市,公欣然曰:‘吾事了矣。’”可見,作者正是根據(jù)這一歷史記載,十分形象地刻畫了文天祥臨刑前視死如歸的精神狀態(tài)。“舊江山瓦解冰銷,問安身那家好?”南宋覆滅后,作為南宋王朝的舊臣,投靠哪一家為好呢? 文天祥這既是自問,也是問所有的南宋舊臣,因為在南宋舊臣中不乏屈膝投降之輩,如留夢炎、趙孟頫之流,在南宋滅亡后就改換門庭,投奔元朝,做了元朝的新貴。但文天祥早已把自己的生死與朝廷、民族的存亡結(jié)合在一起,因此,既然看到自己為之奮斗獻身的王朝已經(jīng)滅亡了,自己就只能選擇以身殉國的道路,故對于今天的死刑來說,是他早就盼望之事。“急煎煎盼到今朝,剛得向轉(zhuǎn)輪邊頭一掉”。作者用了“急煎煎”三字,十分形象地寫出了他視死如歸、以身殉國的堅強決心,“頭一掉”,說得是何等地輕松自如,這也生動逼真地刻畫出了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神態(tài)。在一般人看來,死就意味著下地獄,“都認做鬼門關(guān)程途幽渺”,而文天祥卻把死看成上天的云梯,“那知是俺上青云梯磴逍遙”。因為死能成全他為國而死的愿望,成全他高尚的愛國節(jié)操。本應戰(zhàn)死沙場,盡忠報國,但“不能勾沙場自了”,不成功,便成仁,現(xiàn)在只好有勞劊子手們“舉手為俺勞”。而且,文天祥認為,自己的死也是出于天意,“只因他天不饒,差派俺邯鄲一覺,向血光中尋個收梢”。因此,對于自己這樣上順天意、下應時勢的死,有什么可以感到害怕和惋惜的呢!
接下去的[刮地風]曲,則是通過對降臣賊子的痛斥來進一步表達自己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凜然正氣。在文天祥臨刑前,留夢炎和趙孟頫派人送來了酒食,留夢炎本是南宋的狀元宰相,后投靠元朝。 趙孟頫本是宋宗室,善書畫的一代“名流”,投降元朝后官刑部主事,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他們在文天祥被俘后,多次幫助元朝統(tǒng)治者對文天祥進行利誘勸降,但卻遭到了文天祥的拒絕和痛斥。在這生死關(guān)頭,他們還想以酒肴來感化文天祥,但還是動搖不了文天祥以身殉國的信心。文天祥一聽是留夢炎和趙孟頫這兩個降臣賊子送來的酒席,便怒不可遏,一腳將酒席踢翻,使兩人又一次“枉鋪陳旨酒嘉肴”。文天祥還借此對這兩個降臣賊子加以痛斥。他指斥這兩個降臣賊子送來的“旨酒嘉肴”,與他們的官職祿位一樣,是背叛故國、出賣民族所換來的,故惡濁不堪,“可知是陰為惡木,泉為盜,這其間多少脂膏”! 對于曾是“俊王孫一代風騷”的趙孟頫,文天祥不僅對他的變節(jié)行為深表惋惜,“枉了他墨妙揮毫”,而且也對這位背棄了自己的祖宗認敵為父的“俊王孫”加以辛辣的諷刺,本來憑仗他的“墨妙揮毫”,完全可以成為“一代風騷”,留芳百世的,然而他為了“圖一個美官銜、學士高”,竟然“棄先塋,忘舊族,也修降表”,“全不管萬千年遺臭名標”。“俊王孫一代風騷”與“萬千年遺臭名標”,這前后是多么地不相稱啊! 作者對于這個見利忘義之徒的揭露可謂入木三分。這一支曲文雖是寫文天祥對留夢炎和趙孟頫的痛斥,但實際上仍是寫文天祥的高風亮節(jié)的。這里作者采用了反襯對比的方法,將兩個降臣賊子屈膝變節(jié)、賣國求榮的卑劣行徑與文天祥的盡忠報國、寧死不屈的高尚品質(zhì)相對照,從而使文天祥的高風亮節(jié)更為鮮明突出。
接下去的[西門子]曲是這一大段中的第三個層次。來到刑場,行刑的時刻即將來臨,忽然“天昏地黑”,風雨大作,雷鳴電閃。文天祥面對這突然而起的風雨雷電,發(fā)出了對蒼天不公的譴責:“蒼天,這風雷來遲了!”在文天祥看來,南宋本不該滅亡,只是“天不饒”之故,早在南宋滅亡前夕的危急關(guān)頭,正需要蒼天幫忙時,“倘若你真心幫助人家趙,可憐他基業(yè)飄飖”,當元兵渡江南下時,就該起風雷,“打殺他元帥驕,殛死他將士梟,卻不保全了宮闈命幾條?”然而蒼天不但不幫忙,反而幫助元兵滅了南宋,在“崖山雷電將他鬧”,致使君臣投海而死,“做海底月空撈”。到如今自己要以身殉國之時,卻起風雷,“鼓亂敲,鏡四招”,卻要來替自己鳴冤叫屈,阻止死刑的執(zhí)行。南宋已亡,就是救下自己一個孤臣,又有何用呢?而且自己以身殉國的決心已定,就是雷鳴電閃,“怒轟轟何關(guān)緊要!”阻止不了自己的以身殉國的壯舉。
[水仙子]曲是第二段落中的第四個層次,當元朝總管在臨刑前問文天祥還有什么遺言要轉(zhuǎn)達元朝統(tǒng)治者時,文天祥首先明確表示,“俺與你那皇爺有甚瓜和葛!”仍表示自己決不與元朝統(tǒng)治者妥協(xié)至死不降的志向。接著就對元朝統(tǒng)治者提出了警告:“囑付他宵旰勤勞,切莫要荒淫無道,休似那前車覆轍撬,庶不致依然送掉。”這既是對元朝統(tǒng)治者提出的警告,其實也是對南宋王朝滅亡原因的總結(jié),南宋的滅亡,也就是由于統(tǒng)治者“荒淫無道”所致。如果元朝統(tǒng)治者也“荒淫無道”的話,也必將重蹈南宋滅亡的覆轍,依然會把得到的江山送掉。歷史上從來沒有“萬歲千秋”的朝廷,永不變更的政權(quán),江山易主,朝代更替,這本是社會發(fā)展、歷史前進過程中的必然現(xiàn)象,而文天祥看來,南宋滅亡是“天不饒”之故,但既然天道已使南宋滅亡,那么元朝代南宋而起也是天道使然,“算唐虞到此多移調(diào)”,因此,只要元朝統(tǒng)治者能夠吸取南宋滅亡的歷史教訓,“承天眷”,不違天意,便能夠“永宗祧”。作者在這支曲文中,用了許多重迭字,如“呀”、“俺”、“囑”、“切”、“休”、“庶”、“那”、“算”、“但”,以字音的重迭頓挫來襯托此時文天祥內(nèi)心極度沉痛和起伏不平的情感。
[尾煞]是這出戲的最后一曲,也是第二段的最后一個層次。行刑時刻已到,文天祥聽到劊子手的吆喝聲,仍面不改色,“大笑介”。回想自己從故鄉(xiāng)起兵勤王到兵敗被俘,這“萬苦千辛”,浴血奮戰(zhàn),就是為了以身報國,到如今“才領(lǐng)這一刀”,以身殉國也死得其所,“死得好明白也!”因此,他請世人能理解他自愿“送”死,“領(lǐng)”受“這一刀”的行為,鑒察他以身殉國的志向,“休笑俺一個送頭顱的文少保”。作者用了一個“領(lǐng)”字和一個“送”字,寫出了文天祥拒絕元朝統(tǒng)治者的威逼利誘,甘愿殉國的堅強意志。
元朝總管與內(nèi)官的一段對白,這是全出戲的最后一個段落,從結(jié)構(gòu)上看,這是這出戲的收場,而從內(nèi)容來看,它與開頭一段一樣,仍是從側(cè)面來描寫和烘托文天祥的高風亮節(jié)。在文天祥生前,元朝統(tǒng)治者雖費盡心機,軟硬兼施,但始終不能降服文天祥,在文天祥被殺害后,元朝統(tǒng)治者想封他為元朝的大臣,達到以前所沒有達到的目的,故“特差內(nèi)官擺設(shè)御筵,將此新封官職的神牌供起來”。然而“新朝爵秩忠臣賊”,文天祥在天之靈仍不接受元朝統(tǒng)治者的招降,當風伯將上寫元朝新封官職的神牌送給文天祥的神靈看時,他立即將神牌扯碎擲下,而且場上“神游場不散”,“雷電風雨繞不止”,迫使元朝統(tǒng)治者在神牌上恢復文天祥在南宋王朝的“宋少保信國公大丞相”之稱,而這也正是“異代芳名后世傳”。
在藝術(shù)上,這出戲也有一定的成就。首先在組織和設(shè)置故事情節(jié)方面,作者巧妙地將有關(guān)的歷史傳說和記載融入劇中,作為劇情的有機組成部分。如元無名氏《昭忠錄》載: 文天祥就義時,“大風忽起揚沙石,晝晦咫尺不見人,守衛(wèi)者皆驚”。又明趙弼《文信公傳》載,文天祥死后,元世祖特贈為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保,中書平章政事,廬陵郡公謚忠武,令丞相孛羅祭奠。忽起狂飆,將神牌卷入云中,孛羅等改致前宋少保右丞相信國公,天始霽。作者吸收了這些傳說和記載,經(jīng)過提煉和加工,成為刻畫和揭示文天祥忠烈性格的重要內(nèi)容。其次,在情節(jié)安排上,一是富有變化,整出戲的中心是展現(xiàn)文天祥以身殉國、堅貞不屈的忠烈精神,作者緊緊圍繞這一中心,多層次、多側(cè)面地展開情節(jié),或正面抒發(fā),或側(cè)面烘托,這樣既使文天祥堅貞不屈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劇情發(fā)展又層層遞進,富有變化。二是安排情節(jié)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如在第二段中作者雖以留夢炎和趙孟頫兩人的變節(jié)投降與文天祥的寧死不屈相對比,但作者對留夢炎與趙孟頫沒有多花筆墨,他們送來酒食之事只是用了幾句對白略加交代,作為暗場處理,而對于文天祥踢翻酒席,并加以痛斥則作正面展現(xiàn)。這樣既對用作對比的另一方有必要的交代,但又十分簡略,以突出文天祥的形象,主次分明。第三,劇作語言既明白易懂,又蘊藉有味。蔣士銓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造詣很高,他的詩歌語言具有淺顯易懂又蘊藉凝煉的特點,如楊恩壽評其詩曰:“洋洋灑灑,筆無停機,乍讀之,幾疑發(fā)泄無余,似少余味,究竟語無不煉,意無不新,調(diào)無不諧,韻無不響。”(《詞余叢話》)李調(diào)元也謂其詩作語言“隨手拈來,無不蘊藉”(《雨村曲話》)。他的這種詩歌的語言風格也影響了他的劇作的語言風格,也具有既通俗易懂,又不乏文采、雅俗共賞的特色。另外,在曲調(diào)上,作者選用了一套北曲,北曲具有悲壯高亢的聲情,這正與劇情相符,兩者相合,共同構(gòu)成了整出戲悲壯激昂的風格,十分感人。
上一篇:杜甫詩《兵車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戰(zhàn)國策·《齊策》四《馮諼客孟嘗君》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