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士禛·江上看晚霞》原文賞析
彭澤縣前風(fēng)倒吹,三朝休怨峭帆遲。馀霞散綺澄江練,滿眼青山小謝詩。
此詩是王士禛康熙二十四年 (1685) 四月從廣州北歸舟過彭澤之作,時年五十二歲。《漁洋詩話》曾載其事: “江行看晚霞,最是妙境。余嘗阻風(fēng)小孤二日,看晚霞極妍盡態(tài),頓忘留滯之苦。雖舟入告米盡,不恤也。” “小孤” 即小孤山,在長江邊,離江西彭澤縣甚近。詩題中“江上”,即指小孤山旁的長江,第二首有“小孤山外紅霞影”可證。這首詩用清麗雋永的筆調(diào)和新穎的手法,描寫了在江上看晚霞的妙境,讀來情韻盎然,如置身畫中。
前兩句起勢峻峭,但又轉(zhuǎn)折跌宕: “彭澤縣前風(fēng)倒吹,三朝休怨峭帆遲。”對于一個久在外地而乘船歸家的旅行者,多想順風(fēng)而行,早日到家,然而事有不巧,在行到彭澤縣前的小孤山旁時,忽然逆風(fēng)猛吹,難以前進(jìn)了,只好停泊下來。“風(fēng)倒吹”三字,隱然透出詩人心中的焦慮,詩情也在此猛然一頓,顯得發(fā)唱挺健。然而下一句卻忽然一轉(zhuǎn): 雖然這逆風(fēng)一連吹了三天,使得高帆 (即 “峭帆”) 大船遲遲難以啟行,卻休要去抱怨啊!” “休怨”二字,看似詩人在安慰自己,但又好像是在勸慰別人,而且從肯定的語氣中看,還仿佛有一種自得之意哩。這真是出人意外的一筆! 在這一頓一轉(zhuǎn)中,詩情起伏曲折,步步緊逼而下,人們不禁要想知道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這就為后兩句的出現(xiàn),作了極為有力而又自然的襯墊。
于是,我們在渴望知道底蘊(yùn)的心情中,驚喜而又滿意地看到了這樣的美景: “馀霞散綺澄江練,滿眼青山小謝詩。”到了傍晚,從長江上看去,空中的彩霞好像美麗的錦緞,江水宛如一條潔白的絹; 再看那兩岸一座座青山,蒼翠欲滴,清秀可愛,就像謝朓的一首首清新美麗的山水詩。兩句中,五彩的云霞,潔白的江水,蔥綠的青山,組成了一幅多么醉人的畫圖! 面對這種美景,有誰不想留連呢?難怪詩人要“休怨峭帆遲”了。而且,對于那倒吹的風(fēng),倒要生出感激之意,不然,順風(fēng)疾駛而去,那就簡直要與這美景失之交臂,而遺憾不迭了。在短短四句詩中,詩人傾注了充沛的激情,在對山水的深入的觀照中,把起伏變化的心情,迷人的美景,交織融會在一起,叫人激賞不已,品味不盡。
這首詩以清新淡遠(yuǎn)的筆墨,為江中晚霞和兩岸青山的風(fēng)采氣韻傳神阿堵,顯得風(fēng)神跌宕。不僅如此,在手法上以詩比景,也新穎而貼切。“小謝”,即南朝齊詩人謝朓 (464—499),他以寫清新流麗的山水詩而著名,因?yàn)樯谀铣卧娙酥x靈運(yùn)(385—433)之后,故稱“小謝”。在詩歌中把謝脁與山水聯(lián)系起來,在唐代就不乏其例,如張子容《贈司勛蕭郎中》: “江山清謝脁,花木媚丘遲。”李白 《題東溪公幽居》: “宅近青山同謝脁,門垂碧柳似陶潛。”陸龜蒙《懷宛陵舊游》: “謝脁青山李白樓。”等等。但這首詩說“滿眼青山小謝詩”,明白地以他的著名的山水詩來比滿目青山,就更加直接,能夠喚起更為具體生動的印象,而引起更多的聯(lián)想。并且,“馀霞散綺澄江練”一句,就是直接從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名句“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中變化而來的,驅(qū)遣自如,運(yùn)化無跡。三、四兩句結(jié)合得緊密而又自然,使全詩渾然一體,意脈流貫,而又情致高遠(yuǎn)。吳調(diào)公先生在《論王漁洋的神韻說與創(chuàng)作個性》中說:“與其說他的神韻說引導(dǎo)了他的七絕詩,不如說,如果沒有這些詩,他的神韻說將難以得到豐富和充實(shí)。”(見《古典文論與審美鑒賞》一書)的確,仔細(xì)讀了這首清新雋永、風(fēng)韻綿綿的七絕,我們會對王士禛的神韻說有更深的理解。
上一篇:古詩《高棅·水竹居》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施閏章·江月》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