崢嶸兩岸市廛開,愛靜人尋此處來。
水底有天行日月,山中無地著塵埃。
塔擎燈影明云杪,船載鐘聲出浪堆。
自信平生有仙骨,好風吹上妙高臺。
這首詩寫金山寺月夜的幽寂、清凈,并給它蒙上一層神秘、朦朧的面紗。詩人欣賞這種恬適、淡雅的美,從中得到心靈的平衡與喜悅。
首聯暗含對比,表現詩人愛靜的性情。“兩岸”高聳,一水東去。詩人行船飄然而來,岸邊 “市廛” 一一而開,其中不乏熱鬧場所,凡夫俗子紛紛而往。偏偏詩人是“愛靜人”,要尋個凈處休憩。一鬧一靜,兩相比較,烘托詩人的特殊情趣——不愛樂土愛凈土,顧念詩人更是一位高僧,這就不足為奇了。
頷聯寫山水,描繪出一幅靜謐、雅致的畫圖。“日月”此處是復詞偏義,偏指月。月亮倒映水底,仿佛在瀟灑行走。一個“行”字,把月亮的動態刻畫得栩栩如生,簡直要從水中走出來;而令人神往的山中更是遠離鬧市,一塵不染,為這寧靜的氣氛又增加了幾分雅趣。這兩句字里行間透露了對純凈世界的向往,對世俗紅塵的厭乏。
頸聯上句以 “明”示 “暗”,下句以 “動” 襯 “靜”,手法別致。“燈影”暗喻天色已晚。月光燈影交相輝映,只見寺內寶塔顯得越發奇妙雄偉,直插云霄。同時,清脆的鐘聲好像隨著船頭一起乘風破浪,去向前方。其中 “載”、“出”兩字,把無形的鐘聲寫得鏗然入耳,宛然在目,點綴著這清幽的夜色。鐘聲越清脆,越反襯出環境寧靜,靜動相映,以靜寫動。這種筆法別具一格,詩佛王維也曾采用,像“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即為一例。詩人陶醉在這靜謐的氛圍中,怡然自得。
尾聯寫快到山寺時詩人的心情。眼望山寺即臨,詩人喜不自勝。他“平生”修身養性,任運自然,深得禪學三昧,因而十分“自信”身“有仙骨”,定能“好風憑借力”,登上位于山上最高峰的佛門圣地——“妙高臺”。詩人此時感到由衷的愜意,物我皆忘,飄飄欲仙,心靈也好似被撫弄的琴弦在微微顫動。
全詩情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狀景幽靜如睡,抒情四大皆空。物靜心靜,交互映襯,物靜而心愈靜,心靜而萬物靜。讀者設若心平氣和讀之,儼然親臨其境,心無塵想。
上一篇:禪詩《重游寄老庵懷僧芝》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錦鏡池》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