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楊慎·春興》原文賞析
遙岑樓上俯晴川,萬里登臨絕塞邊。碣石東浮三絳色,秀峰西合點蒼煙。天涯游子懸雙淚,海畔孤臣謫九年。虛擬短衣隨李廣,漢家無事勒燕然。
楊慎謫云南,沉淪萬里,但他從不屈服,時時以國事為憂,雖然也經(jīng)常感嘆個人遭際的不幸,但又時時不忘國事民生,希望有機會為國出力。但是,他也知道這種希望是多么渺茫,他是被“永遠充軍”,嘉靖十六年(1537),刑部請赦還謫戍一百四十二人歸田,獨不宥楊慎等八人。世宗對他尤恨之入骨,“每問慎作何狀”(見《明史·楊慎傳》)。他為避禍,只好佯狂自縱,不幸的身世,與杜甫有些相似,這些思想,都含蓄地表現(xiàn)在他謫戍后的詩歌中。《春興》八首和《病中秋懷》八首,就是仿杜甫的《秋興》八首而作的。明胡應麟《詩藪》說他 “滇中作如《春興》八首,語亦多工”。此為《春興》第一首,總起八篇,是楊慎廢居邊地,感到自己猶如天涯游子一樣,遠離家園,不能為國出力,登樓望遠,感慨無限的心情的描寫。
詩的開頭,寫詩人登樓所見。遙岑樓在云南安寧州東洛陽山法華寺內(nèi),“登之可覽一州之勝”(見《大清一統(tǒng)志》三六九《云南府寺觀》)。詩人萬里遠戍,來到絕塞窮邊的云南蠻荒之地,登上遙岑樓,俯視茫茫晴川,對眼前景、心中事,自然生出無盡感觸。
頷聯(lián)承首聯(lián)登樓遠望之意,吟詠滇中名勝。碣石本在昌黎縣東海岸,這里借以泛指洱海東面山巒,與下句 “秀峰”相對。三絳,本漢縣名,故地在今會理南境金沙江岸,滇海之北,與“東浮”之意不合,或疑為當作 “三霧”,即 “敕雺山” 的譯名,據(jù)《云南山川志》載: “敕雺山在嵩盟州東四十里”, “蠻謂三為敕, 霧為雺, 其山崷崒獨峻, 登眺則云南悉在目中,又名峻蔥山。”其山巔浮現(xiàn)云際,宛如臨海。點蒼山也是云南的名山,山 “在大理府城西,高千余仞,有峰十九,蒼翠如玉,盤亙?nèi)儆嗬铩?《云南山川志》)。這兩句寫山川秀美,但卻遠在邊陲,閑居無用,空度光陰,正所謂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
三絳秀色,點蒼幕煙,云遮霧障,故鄉(xiāng)難見,令人傷懷之意油然而生,更何況登樓之人是被謫戍流放的 “天涯游子”,遠竄邊荒的 “海畔孤臣”,正像辛棄疾所說: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詩人在云南邊陲的蒼山洱海邊,在憂憤孤寂中已經(jīng)度過了漫長的九年! 難怪他登樓遠望,會百感交集,潸然淚下了。
但是,九年的謫戍,并沒有改變詩人的初衷,消磨詩人的壯志,在國家多事之秋,他仍然希望能“短衣匹馬隨李廣”(杜甫《曲江》),像西漢名將竇憲一樣,北伐匈奴,燕然勒銘。據(jù)《明史·韃靼傳》載,嘉靖十一年(1532)春,“小王子乞通貢,未得命,怒,遂擁十萬騎入寇”。楊慎此詩,實有所指。但他自己卻遠竄邊地,無所用力; 名隸軍籍,又不得遠征瀚海,揚國威于絕塞,紀殊功于碑銘。沈德潛《明詩別裁集》評此詩,說楊慎“義勇之氣,至欲托之從軍,讀者可以悲其志矣”。王世貞尤其欣賞詩的尾聯(lián),他說: “予少時嘗見傳楊用修(慎)《春興》,末聯(lián)云 ‘虛擬短衣隨李廣,漢家無事勒燕然’,甚美其意,為之擊節(jié)。” (《藝苑卮言》卷六)然而一個“虛擬”,一個“無事”,銷盡了詩人的壯志,包含了多少沉痛與心酸。
上一篇:古詩《屈大均·攝山秋夕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丘逢甲·春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