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三峽
1959年11月
少小出三峽,風物晝夜看。
總嫌太狹窄,吳楚天地寬。弱冠去國日,如今四十年。
江山仍畫里,人物已超前。蜀道真如天,江行萬山間。
每到狹窄處,總破一重關。峨岷高萬丈,夔巫鎖西風。
江流關不住,眾水盡朝東。
注釋:
風物——一個地方特有的風景。
吳楚——今指江蘇、安徽、湖北一帶。
弱冠——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故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峨岷——峨眉山和岷山。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岷山在四川省中北部。
夔巫——夔,指夔門。巫,指巫山。在重慶、湖北兩省市邊境,長江穿流其中,成為巫峽。
賞析:
這是陳毅同志所寫的詠三峽組詩,十分罕見。組詩由四首詩組成。整組詩敘事、抒情一氣呵成。四首詩既可獨立成章,又不失為一個整體。
第一首敘事,寫的是陳毅年僅7歲那年,陪父親由四川赴湖北省利川縣,路過三峽時的情景。1908年,陳毅的外祖父黃福欽獲任湖北省利川縣建南司“巡檢”這一小官,要陳毅的父親去幫辦文書,并把外孫帶一個去,于是陳毅隨父親去了湖北省利川縣。兩年后,即1910年,9歲的陳毅又隨父親返回成都?!吧傩〕鋈龒{”,寫的就是那段經歷。由于年少,當時的陳毅看到什么都覺得稀奇,兩岸的景物當然是“晝夜看”了。由于三峽兩岸絕壁高聳,重巒疊嶂,激流湍急,于是在陳毅幼小的心靈留下了“太狹窄”的深刻印象。“總嫌”二字,是印象的高度概括。出了三峽,到達湖北宜昌后,江面變寬,詩人的視野變得開闊起來,當然是“吳楚天地寬”了?!皡浅彼傅牡胤?,大多是長江流經的地方,詩人用一個“寬”字和一個“窄”字,形成對比,把長江三峽的險峻凸顯出來了。
第二首同樣是敘事并抒情。上聯所指為1919年,18歲的陳毅赴法國勤工儉學,從四川坐船去上海時,途經三峽的一段往事?!叭豕凇?,指20歲左右的年輕人。1919年,18歲的陳毅胸懷報國之志離開祖國去法國勤工儉學,如今已是1959年,整整40年。40年彈指一揮間,但往事依依、歷歷在目,不忍忘懷。詩人很自然地引出了下聯:“江山仍畫里,人物已超前。”這是詩人在借景抒情。大江兩岸,群山滴翠,美麗依舊,只是詩人的朱顏已改,當年出國時,是一名不足20歲的小伙子,如今已到中年?!叭援嬂铩迸c“已超前”形成強烈的對比,盡管風景依舊,但人非彼人,詩人由一名青澀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詩人感嘆歲月的無情:“江山仍畫里”,但“人物已超前”?。〉娙诵闹袩o憾,面對三峽的美景,心中有說不出的自豪。
第三首由前兩首的敘事,轉為直接寫景。上聯起句,出自唐朝詩人李白的詩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笔竦赖貏蓦U峻,道路難走,加之大江橫亙,似乎比上青天還要難。詩人用擬人化的手法,讓長江行走在萬山之間,非常形象,也非常逼真。酈道元在《三峽》中寫道:“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可見三峽的大山是如此之多、如此之峻。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跨奉節、巫山、巴東、秭歸、宜昌五縣一市,含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兩岸眾山綿延,詩人用“江行”二字,讓江水如人一般穿行在萬山之間,使整個三峽的畫面都充滿了靈氣。下聯是對三峽的直接摹寫。江流的狹窄之處,就是一重關。從上游夔門關到下游的南津關,途經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山高水窄,江流如箭一般直沖而下,江水如同萬馬飛騰,沖破關隘,勇往直前。詩人用“總破一重關”來寫三峽之窄,非常形象和逼真。
第四首仍在寫景,并借景抒情。上聯寫三峽長江上游的山。詩人所指的“峨岷”,是指峨眉山、岷山,它們均在四川省境內,巍峨挺拔。而夔門巫山如同一把巨鎖,鎖住了西行的大風。長江自西向東,夔門、巫山位于下游西陵峽的西邊。臨江的風當然謂之西風了。需要說明的,這是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三峽的高峻;因山高、山眾,所以西風很難穿行過來,一個“鎖”字,曲盡其妙。詩人其實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借三峽的力量來譏諷西方社會的軟弱。下聯是抒懷,也是起興?!敖麝P不住”,是詩人豪情的再一次流露:縱然你有雄關漫道,但奔涌的江流是關不住的!詩人接著寫道:“眾水盡朝東?!蹦呛坪剖幨幍慕缫褯_破重重關卡,一路奔涌至東方。詩人用比擬的手法,將江水寓指中國人民和中國革命事業,堅信一定會沖破險阻,到達勝利的彼岸。
這首詩用比興的手法,將敘事、寫景、抒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謳歌了三峽的壯美,揭示了革命道路上的艱難歷程,贊美了中國人民克服困難的勇氣,讀后令人感動。
上一篇:陳毅《吟反攻形勢》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夜雨讀拉馬丁《默想集》》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