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唐詩賞析,《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原文與注釋
李 白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①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
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②
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③
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④
【注釋】①子房:張良字子房,漢高祖奪天下的重要謀臣。②下邳:今江蘇邳縣。張良與刺客一起在博浪沙用鐵椎狙擊秦始皇未中,逃到下邳潛匿。③圯橋: 下邳縣內的一座橋,張良在此橋上得師父黃石公所贈太公兵法一書,后來成為劉邦的軍師。④徐泗: 下邳附近的兩條河流徐水和泗水。
【鑒賞】 這是李白游經下邳圯橋時寫的一首懷古之詩。詩中飽含欽佩之情,頌揚幫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的重要謀臣張良,在稱贊張良智勇豪俠的同時暗寓著李白自己的身世感慨。
開篇四句直敘歷史事件。起句 “虎嘯” 二字指張輔佐劉邦以后其叱咤風云如虎嘯龍吟的豐功偉績。但句中卻用一“未” 字推繁卻冗,集中筆墨描寫張良發跡前的智勇,緊扣詩題。張良的祖父和父親曾相繼為韓國宰相,秦滅韓后,他立志報仇,“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皇” (《史記·留侯世家》)。“破產不為家” 五字,點出了張良素來就是一個豪俠仗義、不同尋常的人物。后二句寫其椎擊秦始皇的壯舉。《史記》 記載,張良后來 “東見滄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詩人把這一情節融入這十字中。
以后四句針對上述歷史事件夾敘夾議。第五句是個轉折: “報韓雖不成”,惋惜力士椎擊秦皇時誤中副車,而令秦皇為之顫栗,趕緊 “大索天下”。張良的英雄膽略,已使天地都感到振動了。張良復仇未果,遭秦皇全國通緝,于是“更姓名潛匿下邳”,而把圯橋進履、受黃石公贈書一段略去不寫,只用一個“智” 字暗點,暗度到第十二句的 “曾無黃石公”。“豈日非智勇”不以陳述句法正敘,而改用反問之筆,頓使文氣跌宕,不致平衍。后人評此寫法“有飛騰之勢”。這“飛騰之勢”就體現在第五句的“雖”字一折和第八句的“豈”字一宕上。
最后六句李白將自己插身詩中發出感嘆。第九、十兩句通過長存于世的圯橋古跡,把今人 (包括李白)、古人 (張良和黃石公) 結合起來了。詩人為何“懷古欽英風” 呢?其實著眼點還是在于現實: “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這兩句句法已有五律中的流水對句式。上句結合圯橋,橋下流水清澈碧綠,一如張良受書當時; 歲月無常,回黃轉綠,大有孔子在川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之慨。下句本應該說不見張子房了,可是詩人偏偏越過張子房,而說不見張子房的老師黃石公。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當代未嘗沒有如張良一般有膽識英風的人物,只是沒有像黃石公那樣認識千里馬的伯樂并加以適當點撥,傳以兵書,造就“為王者師” 的人才罷了。尾二句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表面上是嘆惜再沒有黃石公這樣的人了; 實際上詩人是以曲筆自抒抱負。在《孟子·盡心下》 篇里,孟子表面上是喟嘆世無孔子,實質上是隱約地以孔子的繼承人自負。李白的用筆,正和孟子異曲同工: 誰說“蕭條徐泗空”,繼張良之后,當今之世,還有我李白! 詩人《扶風豪士歌》 的結尾聯 “張良未逐赤松去,橋邊黃石知我心” 可以看作此詩末兩句的注解。
一首懷古之作,寫得如此虎虎有生氣而又曲曲有韻味,實在難能可貴。
上一篇:《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唐詩賞析,《積雨輞川莊作》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杜甫·絕句二首》唐詩賞析,《絕句二首》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