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過秦皇墓》原文與賞析
王維
古墓成蒼嶺,幽宮象紫臺。
星辰七曜隔,河漢九泉開。
有海人寧渡,無春雁不回。
更聞松韻切,疑是大夫哀。
《過秦皇墓》是王維15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律詩(《文苑英華》作“過始皇墓”,并認為該詩為王維20歲所作)。王維在唐代不僅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養的藝術家,而且是一位早慧的詩人。《唐才子傳》說他“九歲知屬辭,工草隸,閑音律。”他在20歲之前就寫了《洛陽女兒行》、《桃源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膾炙人口的名篇。這首《過秦皇墓》可算他早期寫得較好的一首詩作。
“秦皇墓”即秦始皇嬴政的陵墓,在今陜西臨潼縣東下河村附近。據《水經注》載:“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于驪戎之山,斬山鑿石,下涸三泉,以銅為槨。旁行周回三十余里,上畫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勢。宮觀百館,奇器珍寶,充滿其中,以人魚膏為燈燭,取其不滅者久之。后宮無子者,皆使殉葬甚眾。墳高五丈,周圍五里余,作者七十萬人,積年方成”。本詩通過描寫秦皇墓的富麗堂皇,揭露了秦始皇的腐朽荒淫,揮霍無度。從而暗示出了秦王朝頃刻崩潰的原因所在。
“古墓成蒼嶺,幽宮象紫臺。古老的墳墓變成了蒼翠的山嶺,極言墓的規模之大; 墓里的“幽宮” (地下宮殿,此指秦皇墳墓) 就象皇帝居住的紫臺 (即紫宮,皇帝所居之地,后稱紫禁城),極言墓的富麗奢華。詩人開門見山,一外一內地對秦皇墓作了總體勾畫。
“星辰七曜隔,河漢九泉開”。“七曜” (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統稱) 被分隔在墓中;“河漢” (天河、銀河) 卻流淌在“九泉” (地下) 之下。前寫墓宮頂端繪制的“日月星辰”,后指墓中以水銀灌輸成的“四瀆百川”。頷聯緊承首聯次句,進一步細寫秦皇墓中的富麗奢華。既然宇宙間的“日月星辰”、“四瀆百川”均可搬入陪葬,那么一切“宮觀百館”、“奇器珍寶”自不必待言。
“有海人寧渡? 無春雁不回”。墓穴里水銀做的“四瀆百川”人怎能渡過呢? 那里沒有春天,作為候鳥的大雁自然也不會飛回來了。頸聯既承首聯頭句寫出秦皇墓規模之大,又為這“幽宮”無人煙的冷寂與無春天的陰森而感到惋惜。這些人民創造的寶貴財富,本是供人間享受的,現在卻封蔽地下。這樣就為尾聯的推出作了自然的過渡。
“更聞松韻切,疑是大夫哀。”再聽到颯颯的風聲松韻,真像“大夫”(指松樹) 為胡作非為的秦始皇而感傷。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始皇登泰山祭天遇雨,便跑到路旁五棵松樹下避雨,因此認為這五棵松樹有功,封之為五大夫。尾聯巧用此典,成為全詩之“詩眼”所在。既透出了詩人過秦皇墓時之所感,又自然地照應了首聯。古墓變成了蒼嶺,一切都不存在了。唯有幾棵古松在秋風中抖栗著,發出幾聲哀怨。
通讀全詩,不難看出詩人的主旨在于譴責秦始皇“大興厚葬”的所作所為,作為中國歷史上專權獨斷,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不但活著時腐朽荒淫,死后還窮奢極欲,通過勞民傷財來炫耀自己偉業豐功的不朽。然而這一切都不過像過眼云煙,終歸要消逝在歷史發展的激流之中。秦皇死后僅六年,他的墳墓就被項羽挖掘了,他最后贏得的,不過是蕭瑟秋風中的一片凄涼而已。這與杜牧《阿房宮賦》中“族秦者,秦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同出一種心情。詩人這里也隱含著對正處于上升時期的唐王朝的一種警告,潛臺詞為若不以古為訓,必然重蹈復轍。即“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全詩寫得格律謹嚴,勻稱平穩,詳略得當,含蓄蘊藉。藝術上雖不如詩人晚期作品那樣顯得自然練達,然畢竟透出了作為早慧詩人的王維青少年時期的才情與功力。
上一篇:楊萬里《過百家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林逋《過蕪留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