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張至秘校》言情贈友詩歌
關山一里一重愁,念遠傷離兩未休。
南陌望窮云似帳,西樓吟斷月如鉤②。
柳綿飛處春應減③,蘭徑荒時客倦游。
擬寄東流問溝水,亦應溝水更東流。
歐陽修于仁宗天圣八年 (1029)中進士,稍后入為館閣校勘,張至當為此間與他共事的朋友。這首詩寫的是二人別后兩地相思之情。這是個古老的主題,詩人寫來卻頗具新意。
詩一上來就直抒關山阻隔、相見時難的悲愁。愁本無形,詩人往往把它化為視覺形象。如人們艷稱的李后主 《虞美人》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之多比愁之多。這里卻別出機杼,以里程之遠比愁思之深。“一里一重愁”,兩地相去,何止千百里! 詩只言一里一重愁,而千重愁思,難以為懷就在不言中了。次句直揭首句 “愁” 字內涵。“念遠”是一層,是今日之情; “傷離”是一層,是昔日之情。昔日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咽的分袂情景,猶如昨日; 分手后,兩地懸隔,寤寐相思,無時或已,所以說“兩未休”。這兩句從愁思之深、時間之長總寫兩地相思情,同時人張先《一叢花令》 詞“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差可類之。
詩的三、四兩句分寫詩人對張至的思念。三句寫白日,四句寫夜晚。南陌,即南郊,這里是泛指,與四句的“西樓”相對言之。南郊踏青,滿目春色,但有美景而無良朋共賞,心中悵然,遙望遠方,目力極處,只有浮云遮望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說“風煙望五津”,所見是風煙彌漫,見出詩人與杜少府分手時的惆悵之情,這里則說“望窮云似帳” ,遮得嚴嚴實實,寫出了詩人思極不見、遷憤于物的曲折心理。“西樓”句,融合韋應物《寄李儋元錫》“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和李商隱 《無題》 “夜吟應覺月光寒”的詩意,變商隱的懸想對方為訴述己方。韋氏以月圓嘆人未團圓,歐陽修則以“月如鉤”襯托出暗淡凄涼的心境,各極其妙。學古如此,可免東施效顰之譏了。
五、六兩句仍寫詩人所見所感。南陌上,柳絮紛飛,春意闌珊,人意闌珊。柳綿飛處春意必減,不說“春必減”而說“春應減”,是一種揣度,百無聊賴之情,隱約逗出,又是一度春歸而人未歸,悵惘之情,亦可想見。六句的“蘭徑”。是指兩旁長著蘭草的路徑,美而言之,不必坐實來理解。這里用了一個典故,據《文選》李善注引《三輔黃圖》,漢蔣詡隱居后,園中開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二人交往。這里是詩人以蔣詡自比,歐陽修曾因支持范仲淹等人進行政治革新,遭到保守派呂夷簡等人的忌恨。慶歷新政失敗后,革新派相繼遭貶,詩人慨然上書為之辯護,亦被外貶。“蘭徑荒”云云,是寫自己貶謫外放,絕交息游,知音寥寥,所以說“客倦游”。宦海風波險惡,彌覺友情的珍貴,于是自然地逼出尾聯。
關山重重,音問難通,唯有江河流水,繞山過嶺,一日千里,所以詩人有“擬寄”之想,但詩人外貶之地——滁州、揚州等地,均在京都開封之東,即使流水可憑寄語,而東流之水不會倒流,“擬寄東流問溝水,亦應溝水更東流”,一個“更”字,凝聚著詩人的絕望之情。正所謂“江河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 詩人在《踏莎行》詞中說“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正堪參讀。
尾聯寫題中的“寄”意,而用“亦應”二字勾勒,欲寄不能,將意思翻進一層,流轉作結,余味不盡。
注釋
①張至: 其人不祥。秘校: 秘書省校書郎的省稱。②吟斷: 猶吟罷。③處: 一作后。
上一篇:《客至喜崔明府相過》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寄朱仁中》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