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碣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這是一首詠史詩。所詠史事知名度頗高,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在全國范圍內搜集并焚毀《詩》、《書》等百家之書一事。焚書坑便是這一文化浩劫的遺跡和見證,相傳是在今陜西臨潼縣驪山下。詩人當年途經這里,有感而作。
詩句初看平平,除卻以帝業代秦、祖龍代始皇稍稍新鮮外,似無煉字煉句之痕,沒有比喻,也無什么聯想。首句意謂焚書后秦亦隨之滅亡。竹帛代書,因竹簡素絹是當時書寫的材料。次句嘆函谷關與黃河之險,乃至秦中其他關河均無救于秦之崩潰。祖龍所居,無疑是代表秦王朝的咸陽了。三、四句則說坑灰猶溫,華山以東地區紛紛揭竿而起,而推翻秦朝的劉邦項羽原是不讀書之人。僅此而已。
但細細品讀,便覺字里行間悖論疊出;焚書原為長治久安,而江山卻隨之毀掉;祖龍、始皇,原意垂蔭萬世,為千萬世真龍天子之祖,卻早已二世而亡,關河空鎖;焚書的直接動因是根除造反的異端思想,而直接置秦于死地者從陳涉到劉項卻不讀書……詩人不漏聲色,似乎純客觀羅列,卻巧妙地組織起種種悖論,喚起興致并令人思索。這自然是詩人精于煉意,妙于構思的結果。他首先規避了一般詩人在同類詠嘆中的常規思路,既沒有寸步不離地就事論事,也沒有熱血鼎沸地直抒胸臆,而是將焚書展示在相當長度的歷史背景中,把它和秦朝滅亡的命運并列起來,和秦末起義聯系起來,并不斷強化這種聯系,把它們扭結在一起予以展示。這樣焚書的荒謬性可笑性便突出了,以客觀的格局說明歷史和現實都在無情地嘲弄秦始皇這一殘暴而愚蠢的作法。詩人辛辣的諷刺強烈的憤慨貫注其中而渾然無跡,真可謂見意于言外。
上一篇:司空圖《漫題三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五)》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