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全詩分四節。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動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飛”、“渡”、“灑”、“掛”、“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組成一幅幅圖畫,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
第二節五句,是前一節的發展。詩人眼巴巴地望著狂風把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走,有的“掛罥長林梢”,有的“飄轉沉塘坳”,已無法收回。而能夠收回的,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極深刻,也極沉痛。“歸來倚杖自嘆息”中的“歸來”補寫初聞風聲,詩人即拄杖出門,直至大風破屋,茅草丟失,才無可奈何地回到屋內。“自嘆息”的“自”字尤沉痛。如此不幸,卻無人同情和幫助,只有“自”嘆“自”嗟。世風之澆薄,意在言外。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宛然在目,而又今中含昔、小中見大。成都的八月并不冷,然而“床頭屋漏無干處”,布衾又舊又破,就感到冷。“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兩句,詞約義豐,概括了長期以來的貧困生活。則這貧困,又與國家的喪亂有關。“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布衾似鐵的現實,水到渠成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第四節以表現理想和希望的“安得”二字領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三句,前后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歡顏”、“安如山”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激情和火熱希望。這種激情和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上一篇:羅隱《綿谷回寄蔡氏昆仲》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馬戴《落日悵望》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