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曾駐錫,壞塔寄中林。
不是禪門靜,爭知塵海深。
潭空龍出穴,巖古樹無心。
何處來黃鳥,嚶嚶送好音。
破山在江蘇常熟,興福寺是南齊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唐常建有《題破山寺后禪院》 一詩流傳于世。其詩構思巧妙,后人仿作極多,善住的這首詩便是其中之一。但該詩學古而不泥古,別出新意,是一首較好的詩篇。
“高僧曾駐錫,壞塔寄中林。”點明寺院的古老。“高僧”,既表現出作者對僧人的尊敬之情,也含有對寺廟的稱頌之意。寺院有高僧,寺院因此而名。高僧逝去多年,存身之塔已開始破損了。由此可見,寺院年代久遠。“錫”,錫杖,僧人用具。僧人出行,多拿錫杖,又叫 “卓錫”; 而住持佛寺,便叫 “駐錫”。因為興福寺曾有得道高僧“駐錫”過,所以才引起作者禮拜佛宇之意。“不是禪門靜,爭知塵海深。”一句,拓開一層,增加了詩的意蘊。禪門清靜,禪心純陽,所以才覺得塵海深深。這兩句,對照行文,語意顯豁。作者本身是得道僧人,所悟已深,對于 “禪門靜”、“塵海深”體會自然比常人要高得多。“潭空龍出穴,巖古樹無心”,提空化去,有虛有實,意深旨遠。“空”、“無”,正是佛家的特質。四大皆空,終歸虛無。“樹無心”是實寫,“龍出穴”是虛寫,但作者的目的不是寫景而是寫心。由 “潭空”、“巖古”、“無心”,而到參禪禮佛。佛家不是提倡清靜嗎?修行的時間越長,所悟越多,所執就越少,內心不斷得到陶冶、洗滌,直至斷法、我二執,無法無我,越 “空”越 “無” 越好。“何處來黃鳥,嚶嚶送好音”。“好”,與其說是作者對黃鳥鳴聲優美動聽的贊美,還不如說是作者對游寺有所領悟的喜悅心情的表現。這 “音” 又襯出禪門之寂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與常建這首《題破山寺后禪院》相比,從詩歌的形式之美看,善住詩是不能與常建詩相提的。但常建詩雖然也寫出了他對佛寺的禮頌之意,但抒發的終究只是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 而善住詩則寫出了得道僧人的超脫心懷,較之常詩顯得更加飄逸灑脫。當然,我們也不能就此否認善住詩是模仿之作。宋無《答無住師見寄》評善住詩說“句妙唐風在,心空漢月明”,認為他學古而能出新意。這首詩就是一證。
上一篇:禪詩《石屏路》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祥符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