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峰流未遠,已作數峰聲。
月向秋光冷,天從夜氣生。
潺潺當峽口,滴滴到江城。
石畔終宵坐,禪扉掩未成。
這是一首極富禪趣的五言律詩。詩人在秋天的夜晚,獨自坐在石畔,聆聽潺潺的泉水聲,盡情地享受月光下的寧靜,感悟那種超脫塵囂而又圓滿自足的生活。
首聯“一峰流未遠,已作數峰聲”直點詩題“聽泉”。泉水還剛剛流過一座山峰,其聲響仿佛傳自數峰之外。由近及遠,寫詩人聽泉的感受。
頷聯“月向秋光冷,天從夜氣生”點明時令是秋天的夜晚。作者用“冷”字來形容秋夜月光,一則貼切,二則別致,耐人尋味。由月色的“冷”,我們自然會想到秋日的天氣已經讓人感到絲絲涼意了。隨著夜間那股清涼之氣的生起,更使人突增一層寒意。作者在這里為我們勾畫出一番清冷的意境。而更為重要的是,詩人通過“月光”的冷,“夜氣”的涼襯托出一個靜謐的世界。
頸聯“潺潺當峽口,滴滴到江城”承接第一聯,再寫聽泉。泉水流過峽口發出潺潺的聲音,在這寧靜的夜晚甚至可以感受到滴滴泉水的流動。詩人正是以水流的響聲來反襯這夜晚的寂靜。所謂以動寫靜,與王維《鳥鳴澗》中“月出驚山鳥”的寫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一聯與頷聯互相補充。頷聯寫觸覺的感受,以“冷”反襯靜,這一聯則寫聽覺的感受,以動反襯靜。
尾聯“石畔終宵坐,禪扉掩未成”緊承首聯,還寫聽泉。然而作者虛晃一筆,不直接去表現聽泉,而來描繪詩人聽泉的形態以及寺院的情形: 整整一個夜晚,詩人靜靜地坐在石畔,寺院的大門還未掩上。這樣,一幅秋夜山寺聽泉圖便展現在讀者面前。整個畫面給人一種靜而空的感覺,讀者盡可以產生無窮的遐思與想象,蘇東坡有詩曰:“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送參寥詩》)詩人坐在石畔是在聽泉還是在感悟人生?也許兩者兼而有之。那潺潺的流水不正意味著晝夜不舍、源遠流長的生命之流嗎?宇宙間的眾生、萬物,大至宏觀世界,小至微觀世界,無時無刻不是前后相續,流傳不息。人生在世,也只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河中的一現,生死循環,相傳無盡。釋迦牟尼為要徹底地解決人生問題,尋師訪道,苦行6年,終無所得,最后在菩提樹下頓悟成覺。我們的詩人抗清失敗,一度遁入佛門,是否也想在石畔靜坐沉思尋求人生的頓悟?
全詩從聽泉落筆,而歸結于頓悟,沉浸著清靜淡雅的氣氛,流露出靜慮、脫俗等弦外之音的禪趣。
上一篇:禪詩《澄元谷》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瓔珞巖》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