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暗花明掩竹房,暮寒脈脈透衣裳。
清明院落無燈火,獨繞回廊禮夜香。
寒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令。在農歷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荊楚歲時記》說:“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相傳是晉文公為悼念介之推而定。古代很尊敬介子推的節義,按風俗這幾天家家禁火,以示紀念。寒食時節,百花盛開,冬寒已去,暖日宜人,萬象更新,人們往往外出游春,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所以邵雍說: “人間佳節惟寒食”。這一特殊的節日風物與氛圍常常給人清新愉快的感受;春日景物一新,生機勃勃,大自然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再加上對古代賢人介子推的追思與膜拜,文人墨客逸興遄飛,文思泉涌,不可遏制,發為吟詠,留下了許多優秀的篇章。圓至的這首小詩,別具一格,為寒食詩添一奇葩。
詩寫春夜僧寺景象,饒有趣味。月、暮、清明、夜,點明時間。“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清明》)、“晚風歸棹急,細雨濕紅妝”(蘇轍《寒食游南湖》)。春日多煙雨,天晴有月,極為難得。修行僧人沒有凡人的激情,游春賞月,但也不免步出庭外,領略僧寺夜景。竹房、院落、回廊,點明地點僧寺。“月暗花明掩竹房”,寫春日夜景,極為逼真。春日之月,不如秋月明朗,因為春多煙云。以“暗”名之,恰當不過。春花鮮艷,色彩紛呈,即使在夜里也明晰可辨,所以說“明”。一“暗”一“明”,兩相對照,景物特點,更加突出。“掩”用擬人手法,加倍給人親切之感。“二月江南花滿枝”(孟云卿《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韓翃《寒食》)。春天的花朵,是一大景觀;月下觀花,別具風味。它使我們這位超凡脫俗的僧人也坐不住了。步出僧房,春寒迎面撲來,隱約又感到絲絲涼意。春景固然吸引人,但是還有比它更吸引人的東西存在,這便是佛國凈土。所以,僧人又燒香拜佛、修行念經去了。事實上,僧人在告訴人們:春花也好,春月也好,都只是一時之物,只有佛國凈土長存;要贏得生命的圓滿,要求取生命的永恒,便只有皈依我佛。
這首詩語言清新簡潔,筆調輕靈灑脫,見不盡之意于言外,意蘊豐富,是禪詩佳作。
上一篇:禪詩《寄覺范長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小吳軒》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