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石洞居,孤寂少人依。
遠客攜琴至,逢師乞食歸。
一莆青草上,四面白云飛。
盡日無言談,巖花落滿衣。
本詩用淡雅的語言,細致地描畫了一個感應于自然無言之大美和造化合一的高人形象。
首聯寫主人公太虛上人以山中石洞為居室,少人相依,清靜地度著光陰。棲身石洞,反映了太虛上人過著自然狀態的生活,在精神上更接近自然本真狀態。由于化入自然,所以雖然孤寂,生活中卻充盈著一種本于自然和生命的富足。詩人用表面的孤寂、少人相依,反襯、烘托出太虛上人內在精神的自我豐盈。
雖“少人依”,但也不乏有客自遠方來。詩人特別強調了客人“攜琴”而來,說明太虛上人所交游者,亦雅士也。這樣就把太虛上人跟那些深山老林里枯燥無味、心如枯井的修煉者區別開來,表現出太虛上人生活中的情趣。弄琴自然,天籟人籟相和,更顯天人合一。
頸聯一“逢”字,傳達出一種樸素而又不可言喻的禪意。客從遠來,主亦外歸,平凡之至。然這平凡之中,蘊含著整個生活的全部真相,比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更顯親切,更具人間情味。為了表現這一情味,詩人沒有把太虛上人神化,寫成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而是以超然的口吻,寫太虛上人“乞食”。食本是俗事,然乞食非常人所能為,則乞食又脫去了塵俗的一面,把太虛上人寫得親切而又脫俗超凡。
頷聯以寫景為主,以草榮云飛等自然而然之事,表現了天有大美而不言,所言者,唯“青草”“白云”耳。棲身之所,美而自然,烘托出太虛上人心境之澄明、之恬淡,而又盈滿整個宇宙之秘密,之歡愉。沉浸在如此平淡而又不凡之境界,除了敞開整個心門,盡量感受,與天道合一外,一切都是多余,故而太虛上人“盡日無言談”!
于是詩的最后,出現了一幅無聲的神奇之圖: 一位安詳的長者,終日無言無語,靜處于無言而又無所不言的自然,一任“巖花落”,滿衣襟。
上一篇:禪詩《宿誠禪師山房題贈(其一)》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寄石橋僧》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