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這首歌行為反對唐帝國無休止地實行開邊拓疆、窮兵黷武的政策而作,詩中揭露了長期戰爭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災難性的后果。詩分兩大段:前段到“哭聲直上干云霄”止,敘送別征人悲楚之狀,是紀事;后段從“道旁過者問行人”到結束(其中以“被驅不異犬與雞”止為界,又分兩小段),為行人之答語,乃征夫自申苦役之情,是紀言。
詩一開頭就寫出了緊張的氣氛。“車轔轔,馬蕭蕭”,以聲音敘起,短語有節奏,車馬之喧,背面烘托著征人默默地行進。從車、馬轉到行人,用特寫鏡頭,突出他們腰間佩帶的兵器。他們去干什么,已不言而喻。然后,作者讓我們再把視線從征人移向后面跟著而來相送的一大群老弱婦孺。這里“走”字用得極準確。“走”,在古代只作急行、奔跑解,如“走馬看花”、“落荒而走”皆是?!盃斈锲拮印钡牟阶赢斎徊幌笄鄩涯暾鞣蚰敲闯C健,所以要跟上隊伍就非得急匆匆奔走不可。接著詩中再把鏡頭拉開,于是我們看到了“塵埃不見咸陽橋”的遠景、全景,場面驚心動魄。離別的最后時刻到了!要描摹其間的種種情狀,就得用幾個分鏡頭,“牽衣頓足攔道哭”句便是如此: “牽衣”,見有人依戀不舍; “頓足”,見有人悲憤惱恨; “攔道”,見有人簡直痛苦絕望到不顧一切的地步。但人人都在流淚哭泣。于是分而又合,總束一句“哭聲直上干云霄”,仿佛要讓悠悠蒼天來看看這人間的慘象。這就是杜甫詩的蒙太奇。《唐宋詩醇》評這一段說: “寫得行色匆匆,筆勢洶涌,如風潮驟至,不可逼視?!绷挤翘撗?。在這里,詩人給我們描繪出一幅極其生動的生離死別的出征圖。
后段寫行人對道旁過者的答話,“但云點行頻”五字,欲言吞聲,情態如見。下面接著說了一大篇話。“武皇開邊意未已”句是一篇的主旨,說秦地士卒苦于兵役,而及山東二百州??梢姛o地不在行役;說田地荒蕪,無人耕作,而用“縱有健婦”反襯,愈見百姓為生存而掙扎的真實情況。“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用“雖”,用“敢”,已明言不敢訴說,然而接著便是訴說: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真能寫出役夫積忿在心,欲忍不能、欲止不得的神情。而“且如”、“從何”等詞,語態聲氣何等逼真! “未休關西卒”應前“開邊意未已”; “租稅從何出”承上“村落生荊杞”。“生男” “生女”四句,用古民謠意而重鑄,語同己出,極為沉痛;而又關合“爺娘妻子”,恰如訣別贈言。詩以人哭敘起,鬼哭作結,給人的聯想,就象方東樹所說的:“目中之行人,皆異日之鬼隊也。”因而更顯得凄楚慘怛,哀怨不盡。
詩把唐帝國的內外矛盾結合起來寫,對外的不斷用兵,促使對內加緊壓榨;百姓的大批死亡,造成廣大農村生產力的嚴重破壞。這一切歸結為最高統治者的好大喜功,揭露是大膽的,深刻的。詩用紀事與紀言相結合的形式,打破了單純紀事的題材局限性,使詩歌既能正面描繪出典型的、真實的出征畫面,又能通過對話所涉及到的內容,更廣泛、更深刻地揭示出它的意義;同時紀言形式的運用,也提供了最方便的條件,使詩歌能夠直接地反映出人民的情緒、愿望。
況自風雅至于樂流,莫非諷興當時之事,以貽后代之人,沿襲古題,唱和重復。于文或有短長,于義成為贅剩,尚不如寓意古題,刺美見事,猶有詩人引古以諷之義焉。曹、劉、沈、鮑之徒,時得如此,亦復稀少。近代惟詩人杜甫《悲陳陶》、《哀江頭》、《兵車》,《麗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復依旁。( [唐]元稹《樂府古題序》)
此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故托漢武以諷,其辭可哀也。先言人哭,后言鬼哭,中言內郡凋弊,民不聊生,此安史之亂,所由起也。吁!為人君而有窮兵黷武之心者,亦當為之惻然興憫,惕然知戒矣。( [明]單復《讀杜詩愚得》)
起段夾敘夾寫,一起噴薄?!暗腊本浣訑ⅲ^不費力,而但覺橫絕而不平?!皾h家”段憑空生來,韓所不能。……“縱有”二句,間以陰調。“長者”二句,又間陰調?!扒胰纭彼木淇v橫。“信知”四句又縱橫。收段精神振蕩,結與起對看,悲慘之極。見目中之行人,皆異日之鬼隊也。此詩之意,務令上之人知好戰之害,與民情之愁苦如此。而居高者每不知,所以不得已于作也。此篇真《史》、《漢》大文,論著奏疏,合《詩》《書》《六經》相表里,不可以尋常目之,謂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也。(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
上一篇:《關山月·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劉禹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