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城南
盧照鄰
【原文】
將軍出紫塞[1],冒頓在烏貪[2]。
笳喧雁門北,陣翼龍城[3]南。
雕弓夜宛轉,鐵騎曉驂驛[4]。
應須駐白日,為待戰方酣。
【注釋】
[1]紫塞:即長城。
[2]冒頓[mò dú(?—前174年)]:匈奴單于,冒頓是人名,姓攣鞮。單于是匈奴部落聯盟的首領稱號。冒頓在奪取單于之位后,統一了現在的蒙古草原,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烏貪:漢代西域烏貪訾離國的省稱。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在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昌吉市以北一帶。
[3]龍城:指匈奴祭祀天地、祖先、鬼神的地方,是匈奴的政治中心地。
[4]宛轉:纏弓的繩。驂驛(diàn):馬奔跑貌。
【作者介紹】
盧照鄰(?一695年),初唐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盧照鄰望族出身,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杰”。一生不得志,貧病交加,終于不堪其苦,自沉潁水而死。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誦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后人譽為經典。
【賞析】
唐高宗時期,當局對突厥、高麗、百濟、吐蕃等外族邊境發動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戰爭,很多人以詩文借漢朝之事表達思想。盧照鄰這首《戰城南》五言律詩,生動地描繪了雁門關城南一場抗擊匈奴的激烈的戰斗場面。
詩的首聯是嚴整的對句。“將軍出紫塞,冒頓在烏貪”指出交戰的雙方及交戰的地理背景。能征善戰的單于冒頓,殺父自立,滅東胡,逐月支,征服丁零,侵入秦之河南(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勢力強盛。西漢初年,不時進一步南下侵擾,嚴重影響西漢王朝。詩中利用字詞的形、義及色彩在人們心中的定式,巧妙地造成一種邪不壓正的氣勢,既為下文作鋪墊,又表現出必勝的信心。
頷聯“笳喧雁門北,陣翼龍城南”照應首句,指出“將軍出紫塞”的原因。敵人如此猖狂,漢軍自然要奮起抗敵,不但正面迎擊,還左右包圍,兩翼的戰陣已達“龍城南”——直搗敵巢。足見漢軍之強大,英勇抗擊外敵的浩然正氣充斥字里行間。
頸聯“雕弓夜宛轉,鐵騎曉驂驛”,進一步描寫抗敵將士的戰斗生活。他們嚴陣以待夜不釋弓,晨不離鞍,隨時準備飛矢躍馬,追奔逐北,既恰當地表現了前方將士緊張而又鎮定自若的心情,又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尾聯“應須駐白日,為待戰方酣”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詩里雖沒具體說明這次交鋒是什么時候開始的,但白日即將結束,戰斗還在激烈地進行,生動地表現了將士們高昂的斗志。結尾以“戰方酣”三字,并未直說戰爭的勝負,但孰勝孰負已然明了,因為第二聯已表明直搗敵巢——“陣翼龍城南”了。
總體來說,這是一首以樂府入律的佳作。全詩表現了唐軍同仇敵愾,誓與敵人血戰到底的堅定決心。詩人也通過贊頌漢軍將士討伐匈奴的英勇頑強精神,表達了自己的愛國熱情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決心。
上一篇:《戰城南》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戰城南》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