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敬《贊美》原文與翻譯、賞析
(節選)
那年,我坐在逃難的車箱里,沿途看見一列列兵車倥傯地開往前方。兵士們罩在偽裝的枝葉里。有時我可以瞻望他們鎮定的神色。我知道他們正在奔赴戰爭。那么從容而又那么安靜。什么力量能使他們這樣呢?能使他們樂于獻出那最寶貴的東西——生命呢? 能使他們視死如歸呢?
我想起了一個崇高的觀念:
每一種肯定在克己中完成。你在自己身上放棄的得生。凡是想法肯定自己的都否定自己。完全的享有惟有以贈與證明自己。凡是你不會贈與的一切都占有你。沒有犧牲就沒有復活。一切惟靠貢獻而開花。你企圖在自己身上保護的一切都萎縮。
你是從何而知果子熟了呢?——從這一點。從它離枝。一切為了贈與而成熟。于貢獻中完成。
今年,我住在鄉下,附近有一個兵營,每天清早天還不大亮就聽著悠揚的號聲,急促的操練的腳步聲,那好像是喚我起床的晨鐘。但是,有一天,那成千的兵士,背著背囊,負著槍械,從我們門前走過以后,就沒有回來過了。清晨我失去了那熟悉警惕的聲音。于是我又聽到鄰兒好奇的探問:
“他們什么時候才回來呢?”
他們什么時候才回來呢?我也問著我自己。我自然地想到勝利的明天。但我應該勇敢地說出: “他們不回來了?!?我們沉思著,其實,他們并沒有走,他們是還在自己的土地上,何必還問他們什么時候回來呢?他們已從自己的土地回到自己的土地,他們在世界上找到一個適當宣示真理的美的地方。要去,他們要去,那本身就是全意義。若以他們要回來,那是指他們已完成了一個這時代最莊嚴的事功,他們的 “去”,就是 “回來”,同時激勵千萬人去,不要再問什么時候回來; 去,而且我們要跟著去,這正是一個成仁就義的時代。
“凡是美德都在放棄自己完成?!?我們知道 “一只果子若不死,還是一只。” 而且,我還想唱出那氣壯山河的一句: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他伏著案。面前展放著一冊中國分省新圖。幾只細小的指頭在山脈河流平原間蠕動著。綠色的江西。藍色的河南。黃色的湖北。紅色的廣東。他指了臺兒莊,長沙,又指襄樊,然后風陵渡,……他低聲地說著“神圣的戰場?!?br>
“你在祈禱嗎?”
“用我負著偉大使命的指頭保衛國土的完整?!?br>
我默然。
“你看這是多美的圖案呵。我逃難出來,東西全丟了,卻苦心帶走而只保存了這本地圖?!?br>
“一翻開它,我心里就浮起了熱愛?!?br>
“永遠保留著這最美麗的圖案?!?br>
我們深深地祝福著。
一支魚燭的淡光,他在傾心地寫著。
“你在寫什么?這樣暗的光,你看得見嗎?”
“這里簡直沒有光,我在黑暗里寫著光明,我從前很歡喜故事里的國王的點金術,而今我欲要筆尖點黑暗成光明?!?br>
“是的,光明會從黑暗里迸放出來的?!?br>
“你沒有看見我那只夜明表嗎? 我的字要像那些閃亮的阿拉伯字,不,當然比它們還強烈,還光明。”
他在窗前宏亮地唱著: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又唱著:
我們是中國的主人! 中國的主人,中國的主人。
“歌曲就是我們的武器,一位詩人說過。”
“你為什么偷聽我的歌?”
“我要聽出祖國的明天。”
歌聲把我們的心結合在同一的愿望里了。
………
1942.桂林
【鑒賞】 《贊美》共四節,以寫實的筆法真實地記錄了作者抗日戰爭期間流居桂林的見聞,再現了各階層人士在反侵略戰爭中同仇敵愾的情景,表現了作者對抗日志士的熱情歌頌。這里節選的是一、三兩節,贊美了抗日士兵和流亡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潮。
第一節: “我”在逃難的列車上,看見“一列列兵車” 開往前線,車里的士兵“從容”、“安靜”,“我”被那些視死如歸的抗日健兒們的崇高精神所震撼。他們是為中國的神圣尊嚴(肯定) 和民眾的 “生”而 “放棄”、“否定” 自己,為民眾的“享有”,國家的“復活”而“贈與”、“犧牲”。他們是為抗戰的勝利(開花),用貢獻生命來“完成”。接著,作者通過鄉下一個兵營的兵士“背著背囊,負著槍械”開赴抗日前線,“就沒有回來過了”的記敘,以及自己的深沉思考,指出“他們并沒有走”,他們是為“勝利的明天”而去,他們“找到一個適當宣示真理的美的地方”——在自己的國土上抗擊入侵之敵。他們的“去”就是“回來”——為收復失地、收回領土主權而“去”的。他們的“去”會激勵、喚醒千千萬萬的民眾一齊抗敵。一個士兵倒下了,千萬民眾站起來,正如一只果子死了,種子入土,然后長出果樹,結出無數新果。為此,作者滿懷深情地唱出了: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表現出對抗日士兵的高度贊美之情!
第二節: 一個處于劫難中的知識分子,把什么東西都丟了,惟獨“苦心帶走而只保存了”一冊中國分省地圖,這地圖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一翻開它”,“心里就浮起了熱愛”。因為這本地圖意味著中國的存在,這行為意味著他與中國共存亡的決心。而且他還在那自然與政治極黑暗的環境下發奮寫作,他要用他的筆揭開籠罩著大地和人們心頭的黑幕,點出光明的世界。他面對黑暗世界唱出了中國人的心聲: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我們是中國的主人”! 他的筆和歌聲既是抗敵的武器,也使處在黑暗世界中的中國人振奮。此節以對話的方式,寫出流亡知識分子們的處境和精神境界,贊美進步的文化人不愿當亡國奴而用筆作戰的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懷。
《贊美》筆觸細膩、清秀、深沉含蓄,燭照了抗日時期各階層愛國人士的內心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強烈的愛國主義的精神風貌。
上一篇:張煌言《貽趙廷臣書》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方聲洞《起義前別父書》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