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這首詩寫了北征廣大將士對故鄉的思念。
前兩句描寫環境氣氛。“天山”,在今新疆中部,《西河舊事》載,“天山高,冬夏長雪,故曰白山。山中有好木鐵,匈奴謂之天山,過之者皆下馬拜。在蒲海東一百里,即漢貳師擊右賢王之處也。”“海風”,從天山腳下湖泊里刮出的風。古代也稱塞外湖泊叫海,如蒲昌海、蒲類海等?!缎新冯y》,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等內容。首句寫地點、氣候。天山本來高寒,這是一;其次,又是“雪后”,其寒又甚;第三,從湖泊里還刮來陣陣寒風,更增加了寒冷的程度。大軍就是在這樣艱苦的地理條件和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而且又是在夜間艱難地跋涉著。本來廣大將士長期離鄉,心里就籠罩著一層愁緒,客觀環境的艱苦肯定會使這層愁緒擴大、加深。這還不算,次句緊承首句,一個“偏”字,如同雪上加霜,火上澆油,更其增加了凄涼氣氛。廣大將士對永無窮盡的行軍征戰生活的厭棄,對客居異鄉所懷有的寂寞孤獨,對眼前艱難跋涉的不堪忍受,和對家鄉的魂牽夢縈,平時一直深深埋進心靈的谷底,被意識牢牢地控制著;可是以述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為其基本內容的《行路難》卻像一把烈火,將其憂傷煩惱思緒一一點燃,因此,將士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思鄉心情也就是合乎情、順乎理的了。
后二句寫三十萬征夫同時回首悵望故鄉。“磧”(qì),沙漠。“一時”,同時?!翱础弊x作kān。末句又作“一時回首月明看”,意思相同,即一時間都回過頭來向東望著離別的故鄉。由于《行路難》樂曲觸動了征戰將士思念故鄉的感情,所以在這支浩大隊伍中就出現了一幕奇觀:三十萬征戰軍人同時回首東望故鄉!黃生《唐詩摘鈔》云:“聞笛思鄉,詩中常事,硬說三十萬人一時回首,便使常意變新?!薄叭f”與“一時”本來是對立的,尤其是一曲微不足道的笛音要想統一三十萬人的行動步調根本不大可能;但由于詩人善于將其置于一種特定的環境中,就使我們感到了一種巨大的真實。毫無疑問,詩人的這一“硬說”,使其詩作本身獲得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成功,也使其末兩句成為了千古名句。但這“硬說”卻不是無知妄說.詩人長期生活北方邊地,他熟悉廣大將士生活,洞知其心里的任何一個微波細瀾;這次隨從大軍北征,他對廣大將士的思鄉心緒更是了如指掌。因此他相信,沒有聽到《行路難》笛音則已,一旦聽到,任何一位官兵都會回望故鄉的。正是建立在這種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詩人才可能熔鑄出這一奇拔精警的詩句來。
上一篇:韋應物《滁州西澗》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益《塞下曲》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