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流芳
欲掛衣冠神武門,先尋水竹渭南村。
卻將舊斬樓闌劍①,買得黃牛教子孫。
【注釋】
①將:把。樓闌劍:即樓蘭劍。漢昭帝元鳳中,傅介子奉命出使大宛,以計斬樓蘭王,打通了漢通往西域的通道。古典詩詞中常用此典表示出征塞外、殺敵立功之意。
【評說】
本詩選自李流芳《長林豐草圖》題詩。
《長林豐草圖》是李流芳傳世名作。畫中柳枝扶疏,水草茂盛,遠山秀朗,湖中風帆點點,一片江南水鄉的嫵媚景象;近處有茅屋,屋外幽篁叢叢,屋內一老者作怡然自得之狀。與之相映的題詩,畫家連用數典,表達出辭官隱退,解甲歸田的思想,十分清楚明了。
南朝名士陶弘景,被人稱為“山中宰相”,長期以來,一直被高人逸士視作楷范。他本供職朝中,于永明十年(492),脫朝服,掛于神武門,上表辭祿,歸隱山中。在題詩中,畫家就明言欲學陶弘景,掛冠神武門,辭官歸田,這便是蘇東坡曾說的“歸來趁別陶弘景,看掛衣冠神武門。”(《再送蔣穎叔帥熙河》)至于何處是歸宿,次句又以“水竹渭南村”為典來點明。相傳,姜太公隱居渭濱,直鉤垂釣,終遇文王。由此可見,畫家歸隱之念,是在明王朝危機四伏,風雨飄搖之際,無奈中發出的榮枯無常、朝不保夕之嘆,現在的歸隱不過是等候賢君的出現。畫家理想的棲身之所并非真在渭南漢中,雖然漢人嘗謂有渭川千畝竹,其人與千戶侯等(事見《史記·貨殖列傳》),但江南水鄉,又何處無竹,依然可保我節節挺拔之質,不也是理想之所嗎?也許,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的一段題跋可以作為注解:“渭川千畝,淇泉綠竹,西北且然,況瀟湘、云夢之間,洞庭、青草之外,何在非水?何在非竹也?”
后半首詩中,畫家滿腔的不平與牢騷抒泄而出,只要細品“卻將”、“買得”二詞的語氣便能體會。當年“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六)的功臣勇士,而今不得已,“卻將”伴隨自己出生入死、屢立功勛的“斬樓闌劍”賣出,“買得”黃牛田畝,與子孫一起耕種。這一強烈的反差間,飽含了畫家幾多辛酸和懷才不遇的痛苦,東坡居士“賣劍買牛真欲老,得錢沽酒更無疑”(《次韻曹九章見贈》)的豁達,在畫家身上是絕難出現的。
上一篇:《題鐘馗嫁妹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長林豐草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