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獄中上母書》原文與翻譯、賞析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 痛自嚴君見背,兩易春秋①,冤酷日深,艱辛歷盡。本圖復見天日,以報大仇,䘏死榮生, 告成黃土②, 奈天不佑我, 鐘虐先朝③, 一旅才興, 便成齏粉④。去年之舉淳已自分必死⑤,誰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養⑥,無一日焉。致慈君托跡于空門,生母寄生于別姓。一門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淳今日又溘然先從九京⑦,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嗚呼! 雙慈在堂,下有妹女,門祚衰薄,終鮮兄弟⑧。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為生?雖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遺,淳之身君之所用,為父為君,死亦何負于雙慈?但慈君推干就濕⑨,教禮習詩,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難,大恩未酬,令人痛絕。慈君托之義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⑩。
淳死之后,新婦遺腹得雄,便以為家門之幸,如其不然,萬勿置后(11)。會稽大望,至今而零極矣(12),節義文章,如我父子者幾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銘先生為人所詬笑(13),何如不立之為愈耶(14)?
嗚呼! 大造茫茫(15),總歸無后,有一日中興再造,則廟食千秋,豈止麥飯豚蹄不為餒鬼而已哉(16)! 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與先文忠在冥冥誅殛頑嚚決不肯舍(17)! 兵戈天地(18),淳死后,亂且未有定期,雙慈善保玉體,無以淳為念。二十年后(19),淳且與先文忠為北塞之舉矣(20)。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負!
武功甥將來大器(21),家事盡以委之。寒食、盂蘭(22),一杯清酒,一盞寒燈,不至作若敖之鬼(23),則吾愿畢矣。新婦結縭二年(24),賢孝素著,武功甥好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陽情也(25)。
語無倫次,將死言善(26)。痛哉! 痛哉!
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 父得為忠臣,子得為孝子,含笑歸太虛(27),了我分內事。大道本無生,視身若敝屣(28); 但為氣所激,緣悟天人理(29)。惡夢十七年,報仇在來世。神游天地間,可以無愧矣!
【鑒賞】 夏完淳是明代末年著名的少年愛國英雄,又是才情橫溢的作家他父親夏允彝和老師陳子龍都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和愛國志士。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他十四歲就跟隨父、師參加抗清斗爭。后來事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這封信是他被關在獄中寫給生母和嫡母的遺書。訣別贈言,千頭萬緒,有對家事的叮嚀囑咐,有對國難家仇未報的英雄遺恨,有對母親生養之恩的內心感激,還有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以上種種發之為文,慷慨悲壯,泣血吞聲,是一篇千古不朽的愛國主義杰作。
這封書信在結構上可分為三部分。第一段即第一部分,是回顧起兵以來的坎坷經歷,抒發他為報家仇國難的必死之志。文章第一句就揭示出忠孝不能兩全的矛盾,“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出語沉痛至極。因為這矛盾此時不可調和,況且面對生與死、國與家的兩難已有明確的抉擇,這不能不令人萬分感慨和油然起敬。接著,作者就滿懷感情地回顧了兩年來父子二人為國奔波的坎坷經歷。據《明史》記載,1645年夏氏父子起兵松江,以水軍為骨干,聯絡各處義軍圍攻蘇州,試圖切斷清軍在南京與杭州間的聯系,阻其南侵。但圍城四十五天失敗,清軍反攻,攻陷松江,夏允彝投水自盡以身殉國。因此,夏完淳說的“以身殉父”,實際上就是以身殉國。1646年春,他與老師陳子龍、岳父錢栴再次起兵,不久兵敗,陳子龍投水自殺,他與錢栴被俘。故信中說“一旅才興,便成齏粉”。這種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的抗清經歷,作者用 “冤酷日深,艱辛歷盡” 八個字加以概括,言簡意賅,沉重悲壯。特別是 “自分必死”四字,說明他早已把為國赴難看成自己的必然歸宿,這種大義,令人欽敬。
作者并非缺乏親情,接下來以負疚的筆調,滿懷感慨地寫到自己家門的不幸。當時作者的嫡母盛氏已出家做了尼姑,生母陸氏也寄居在外地的親戚家中?!耙婚T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而這種狀況都是自己無暇顧家導致的,作者的痛心和自責可想而知,故說“不孝之罪,上通于天”。但是,作者的自責愈深,我們愈見其為國忘家之精神難能可貴,愈能激發起對他的崇敬之情。
第二部分從“嗚呼”始,至“亦武功渭陽情也”止。主要寫他對家庭親人們的擔憂和對種種家事的安排交待。這一部分又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開頭,便是強烈的感慨: “嗚呼! 雙慈在堂,下有妹女,門祚衰薄,終鮮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為生?”表現了自己對家門不幸的感慨,為親人生活無著的焦慮,感情低回慘惻,催人淚下?!半m然已矣”,這四字力重千鈞,一筆挽回。想到個人的不幸與國家民族的危難相比,只能讓前者服從后者?!按局砀钢z,淳之身君之所用,為父為君,死亦何負于雙慈?”這幾句,把家與國的關系看得很清楚,表現了這位少年英雄非同尋常的愛國精神。接下去一個“但”字,又將筆鋒轉回,寫母親十五年來的教養之恩,再次表達自己對雙親的惦念和感激。反復表達與雙慈死別的艱難,實是反襯出作者一心為國的不易,從而突出了為國忘家品格的崇高。
第二層就“立后”的問題進行叮囑交待,反復論說“萬勿置后” 的道理,態度異常堅決。“有妄言立后者,淳且與先文忠在冥冥誅殛頑嚚決不肯舍!”作者為何如此堅決反對立后呢?從文中看來有兩個原因: 一是由當時現狀所決定,作者認為在當時滄海橫流的情況下,能夠堅持民族氣節的人不多,如果代為立后的人氣節有虧,反會辱沒夏氏父子的聲名。作者舉張溥立后作為例證,明末復社領袖張溥死后無嗣,錢謙益代為立后,但錢后來卻降清成為民族敗類,這在客觀上是對張溥名節的玷污,所以作者堅決不準別人為自己立后。這也可見作者對人的名聲節氣十分看重。二是認為夏家與國家利益一致,個人與民族命運相聯,如果明朝不亡,縱使自己無后,也能千秋受人祭祀; 如果明朝覆亡,國仇家恨尚不能報,立后又有何用?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愛國精神達到了高度自覺的境地。
最后主要是對親人的囑托安排。先是希望雙慈保重,然后請外甥侯檠(字武功)春秋奠祭,最后托其善待新婦。這些家事的逐一安排,表現了作者富于親情、具有感人的人情美。而以上所有家事親情,又無不歸結到愛國復仇的大義上。所以在安排家事之時仍以“二十年后,淳且與先文忠為北塞之舉”來告慰親人,表現了不屈不撓、死而不已的斗爭精神。這一層,句句含至情,又句句閃耀著愛國的思想光華。
第三部分即最后兩段。這一段以韻文形式寫成。是進一步把舍生取義的愛國深情和壯志未酬、死而不已的英雄之志加以強調,使之更加充分,更為強烈。文中提到的“語無倫次”,就是指這封絕筆信中一再提到的對雙慈的掛念和不時表白的愛國復仇精神。我們從這看似語無倫次之中感受到作者品格的偉大和精神的崇高。這一段也是作者情感進一步的升華和拓深,在風格上更顯蒼涼悲壯、蕩氣回腸,更增添了這封絕筆信的感人力量。
上一篇:鄒陽《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徐夢莘《王彥與八字軍》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