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不一般,
有窮團,有富團。
窮團窮人立,
富團富人建。
窮人富人不一心,
團和團來不一般。
窮團穿布衣,
富團穿綢緞;
窮團吃小米粥,
富團吃大米飯;
窮團砍洋人,
富團哪里敢!
窮團為百姓,
富團為個人;
窮團人人夸,
富團沒人贊。
——《義和團歌謠》
“光緒廿六年,大鬧義和團。”當帝國主義侵略者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掠奪的步伐之際,人民終于起來了,義和團,像冬天的野火一樣迅速在北中國漫延開來,勢如洪流。然而,就在人民拿起大刀大鬧義和團的時候,一些惡霸流氓、土豪劣紳出于保護自己的目的也打起了義和團的旗號,當時任直隸吳橋縣令的勞乃宣就在《拳案雜存》中記載說:“各處拳黨,盡有衣冠之族、殷實之家雜乎其中,非盡無業游民也。”這首流傳于河北的民謠同樣反映了這種情況,勞乃宣所說混入義和團隊伍的那些“衣冠之族、殷實之家”,也就是這首民謠所稱的“富團”。值得注意的是,這首歌謠進一步把“富團”和“窮團”作了詳細的對比:從組織上看,“窮團”是窮人的隊伍,“富團”是富人建立的;從階級地位看,參加“窮團”的人,穿布衣,吃小米粥,參加“富團”的人卻穿綾羅綢緞,吃大米飯;從組團目的看, “窮團”抗擊侵略者為了百姓的利益,而“富團”不過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已。 “窮人富人不一心,團和團來不一般”,這就是結論。義和團運動如洪流奔瀉,自然不免泥沙俱下,但是抗擊外國侵略者的高昂熱情和斗志并沒有使人民忘記階級的對立,這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清醒意識!
全篇歌謠以“窮團”和“富團”的對比為中心,但從結構上看可分三段,前三句,指出“窮團”和“富團” “不一般”,“窮富人不一心,團和團來不一般”,可視為該篇之綱,開宗明義而統攝全篇;接下來的八句,具體比較“窮團”和“富團”的不同點,對“團和團來不一般”作了進一步的說明;最后兩句表明態度、感情:雖然都叫“義和團”,但是“窮團”是真正的義和團,它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得到了人民的稱贊和擁戴,而“富團”卻只能被人冷漠甚至遭到唾棄!
上一篇:《碗里照見人》原文|賞析
下一篇:《端節》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