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王安石的《明妃曲》在對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著意刻畫王昭君思鄉愛國的感情之后,又借用陳皇后長門宮失寵的歷史事實,以寬慰的口吻說:“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這句詩的意思是說,陳阿嬌和王昭君盡管距離皇帝的遠近有別,但失寵的不幸卻都是一樣的。這種失寵不分地點的差別,不分天南海北。詩人問中藏答,含蓄有致,借寫明妃失寵,抒發自己遭受排擠、不被重用的“失意”。宮女失寵和士之不遇在“人生失意無南北”一句中巧妙地聯系到一起,使讀者結合王安石的生平經歷和當時政治環境,產生更加豐富的聯想。為什么這句詩能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有如此感人的藝術魅力呢?那是因為這句詩概括了人生中普遍的現象,揭示了事物內在的規律。“人生失意”的情況,恐怕是古往今來,無論是英雄、豪杰、專家、學者,或者平凡的百姓,都碰到過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都有過不盡如意之處。所謂“失意”實際上又是相對“得意”、“如意”而言的,這是一對相輔相成的予盾。這對矛盾相互聯系,在一定條件下也相互轉化。此一時的失意,至彼一時就可能轉為如意;這件事情如意,另一件事情就可能不盡如愿。常言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唐代詩人李賀因避諱不能舉進士,然而此時的不得意,使他能專心致力于詩歌創作,成就了他日后的詩壇得意,成為中唐以后具有獨特風格的詩人。五代時的李煜,當皇帝是個失敗的皇帝、亡國的國君,人生之失意可謂大矣。然而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成就為第一流的詞人,在詞壇上,李煜何嘗不是一個得意的成功者呢?所以說,王安石的“人生失意無南北”,是對生活中普遍現象的概括,也是對生活規律的總結,同時也進一步提出應以曠達的態度對待人生之失意。宋代的文學家大多能在保持對統治者“親和”的儒家傳統的同時,較為灑脫地面對生活中的失意。這大約是他們從生活和歷史中看慣了人生失意的普遍性,也就比較坦然地迎接它。
“人生失意無南北”,實際上是生活經驗的總結,是豐富閱歷匯集起來的名言,這就是它有豐富的內涵和不朽的魅力的原因。當人們在生活不愉快、工作不順利的時候,細細地咀嚼這一詩句,總會感到某種淡淡的寬慰。
上一篇:《時人為揚雄桓譚語·[漢]《廣輿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明日歌·[明]文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