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歊臺
宋祖凌歊樂未回,
三千歌舞宿層臺。
湘潭云盡暮煙出,
巴蜀雪消春水來。
【前解】
歊,暑氣也。凌,高出層表以破除之也。樂,暑去涼生則心樂也。通解,寫宋祖縱心肆志,只一“未”字已盡。言祖初因長夏畏暑,故筑層臺納涼。然則暑去涼生,自應還朝聽政,乃因三千歌舞,樂此不欲復去,于是更月改歲,遙遙只住臺端。三、四,正極寫之也。云盡煙出,言天下已見夏徂秋盡也。雪消水來,言天下又見臘盡春回也。若問行在何在?則還在凌歊臺上避暑未歸,是可發一大笑也。
行殿有基荒薺合,
寢園無主野棠開。
百年便作萬年計,
巖畔古碑空綠苔。
【后解】
夫宋祖代晉,初有天下,其百凡創業垂統,豈不自謂我為始皇帝哉!他日子孫代立,而自一世、二世、至于千世、萬世,人有同情,畏暑惟均,則于此處,能無行殿!此固其巖畔豐碑,自敘斯志,其文現在,可捫而讀者也。其又烏料身死之后,不惟后人不成坐殿,連自家亦已無主。嗟乎,嗟乎!荒薺野棠,一春事畢,豪人遠計,萬載無休!人不云乎:后之視今,猶今視昔。登斯臺者,夫亦可以少悟矣!
上一篇:金圣嘆《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批注賞析
下一篇:金圣嘆《凌歊臺送韋秀才》批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