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金城朱易安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或云:堯幽囚,舜野死。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帝子泣兮綠云間,隨風波兮去無還。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李白
唐玄宗天寶五載(746),長安發生了一起大獄。事由是因皇位繼承問題而引發的:肅宗李亨當時還是太子,而宰相李林甫則千方百計地企圖阻撓他繼位,有預謀地組織了一場對東宮近臣及親友的屠殺。以太子妃兄韋堅為首的一批朝臣遭到了殺身之禍,坐貶者數十人,鬧得罪人“溢于牢獄”,連船夫走卒也不能幸免。雖然太子李亨勉強保住了儲君地位,但朝中大權旁落,危機四伏。這次大獄中,受株連的有李白的好友李邕、裴敦復及崔成甫。前兩人慘遭殺害,崔則被放逐湘陰,最后死于沅湘之間。朋友們的悲慘遭遇,激起了剛被排擠出長安的詩人的憤怒,他對朝中權臣的專橫跋扈深惡痛絕,憂國優民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借著一個古老的傳說,仰天唱出悲憤的心聲。
詩的開頭,描寫帝堯將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舜南巡,死在蒼梧之野(在今湖南寧遠縣南)。于是二妃自溺于湘水,“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生離死別的痛苦,如同清冽的湘江,深不見底。湘江上籠罩著一派凄惻幽晦的氣象:日色無光,蒼冥晦暗,夾岸傳來猩猩的凄慘叫聲,風嘯雨襲,如同鬼哭一般,令人不寒而栗。作者的筆墨側重在遠別離的痛苦上,當詩歌渲染氣氛作了鋪墊后,便開始用第一人稱為崔成甫鳴不平了。所以神話的敘述一轉成為議論的口吻:“我縱言之將何補?”——事到如今還有什么可說的呢?我的遭遇不是同當年屈原一樣嗎?恐怕朗朗上蒼根本沒有體察到我的一片赤誠之心,你看天上的雷電轟鳴,武斷地阻止我的泣訴。接著,議論漸漸切入正題。天寶五載事件,關鍵是帝位繼承問題,因此,盡管詩人筆觸顯得撲朔迷離,仍將禪位、君臣、政權等作為議論的中心:他列舉三皇五帝時的典范“堯舜當之亦禪禹”,圣明的君主解決接班人問題是那樣的堅定,而大權旁落將會出現多么可怕的局面!現在李林甫等權臣已如此猖獗,難道不足以警覺嗎?圣明的君主一旦失去忠臣,就如同蛟龍變為鳥魚,一籌莫展;而奸佞們一旦大權在握,就會由老鼠變為猛虎——這是千古的教訓!但是,我訴說了這么多忠言,又有誰來聽呢?據說帝堯被囚禁了,帝舜后來也葬身于蒼梧之野,圣明的君主又在哪里呢?舜的眼珠有兩個瞳孔,因稱重華,傳說他死在湘南九嶷山,九座山峰聯綿相似,怎么才能找到這位圣明君主去訴說衷腸呢?這里,詩人巧妙地把堯舜比作自己寄托希望的圣明君主,辛辣地諷刺當時朝中政治黑暗及玄宗的昏庸。然后又借描寫二妃繼續追尋重華孤墳的堅貞行為來象征逐臣崔成甫堅定的斗志和哀怨的心緒。帝子隨風往來于綠云清波之間,凄厲地慟哭和呼喚,而回答他的只是蒼梧山的一片翠綠。然而,湘水間將永遠籠罩著這凄慘不絕的哭泣聲,二妃的淚痕也將永遠的留在湘竹之上。“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反映了詩人對崔成甫含冤的同情和憤懣。
《遠別離》是一首具有政治寓意的古題樂府,寫法上摹仿了楚騷,而詩人的獨到之處卻體現在立意和構思上。他將帝子溺于湘水的神話作為詩歌的中心,但詩中又套用了屈原放逐后所作的《離騷》,表面上寫二妃的遠別離,實際上卻痛訴“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與朝廷的“遠別離”。這當然決不是偶然的巧合,與崔成甫被謫貶的地點湘陰聯系起來,就不難理解詩人的匠心所在了。由于當時涉及駭人聽聞的政治事件,很難公開地為朋友鳴冤,于是詩人以虛實相生,議敘結合的方法,充分施展才華,將郁積在心頭的不平之憤傾泄出來。即使不明歷史背景的人讀后,也將為之一掬同情之淚。自然,與朝廷“遠別離”的怨憤,不僅僅是崔成甫一人的,同樣也屬于天寶三載(744)被迫離開長安的詩人自己的。由于此詩主旨比較隱晦,而湘妃之典又多用于男女之間,因此各家之說均有所不同,但多為牽強附會。而詩人之所以寫得凄楚迷離,除了政治原因外,追求傳說中神秘的藝術效果也是一個因素,正如清人翁方綱所說:“太白《遠別離》一篇,極盡迷離,不獨以玄、肅父子事難顯言,蓋詩家變幻至此,若一說煞,反無歸著處也。”(《小石帆亭詩話》)的確,和詩人的其他樂府詩一樣,詩中的議論、抒情和情景描寫穿插得妥貼自然,那“斷如復斷,亂如復亂”的回旋與反復,恰好體現出詩人縱橫曠達,行云流水的風格,整首詩雖然充滿著凄苦之情,然而氣勢磅礴,如同江河一瀉千里。尤其是詩人那種跳躍行進的詩段,短長不一的句式,有效地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激憤。如果將這首藝術化的作品與本事史實字字落實,不免將大大破壞它的藝術魅力。但就總體而言,全詩以娥皇女英事起頭,又以其事作結,既保持了結構上的完整性,又令人領略了悲劇式的崇高之美,而詩人那種屈原般的赤膽忠誠也將留在讀者的記憶中。
上一篇:范寧《過零丁洋》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卞孝萱 喬長阜《連昌宮詞》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