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遵憲
潑海旌旗爇血紅,防秋諸將盡籠東。
黃衫淺色靴刀備,年少翻能作鬼雄。
光緒十年(1884)六月,法國艦隊闖入我福建閩江口內馬尾港停泊。福建會辦海疆事務張佩綸和船政大臣何如璋,秉承李鴻章的旨意,不加阻攔,不作戒備。七月初三日,法艦進攻馬尾港內福建水師和馬尾船廠。福建水師奮起反擊,損失慘重。馬尾船廠被毀。史稱馬尾之戰,或云馬江之戰。黃佐廷,名季良,廣東番禺人,是役,在福建水師揚武船上抗擊敵人。揚武被擊沉,佐廷壯烈犧牲。清廷為表彰他的英雄行為,詔以云騎尉世襲,故詩題中稱之為“贈尉”。當法艦闖入馬尾后,佐廷痛當事者腐敗無能,知惡戰在即,兇多吉少,決心以身殉國,即以照相寄父,言“能為忠臣,即為孝子”,以大義慰老父,并示訣別。詩人所題,即是此像。
首句寫戰斗之激烈、殘酷。旌旗,此指兵艦上掛的旗。“潑海”二字,形容敵艦之眾,炮火之猛烈。爇(音ruò),燒。次句寫在強敵進攻下,清軍將帥潰散逃命,狼狽不堪。“防秋”,古代每至秋后,北方常發生異族入侵騷擾事,故屆時例增兵加強防守,謂之“防秋”。“籠東”,潰散不振貌。當時為多事之秋,福建為海疆門戶,故清廷特派張佩綸、何如璋等專辦海疆事務及船政水師,而張、何無能,又在開戰時倉皇逃命。第三句描繪佐廷為國獻身的英雄氣概,氣吞山河,英勇悲壯。“黃衫淺色”,用隋代名將麥鐵杖典。鐵杖率軍渡遼作戰,命其子準備淺色黃衫,作為收斂之用。后果死于此戰。“靴刀”,用唐代名將李光弼典。光弼臨敵,每藏短刀于靴中,準備兵敗或被俘時自殺。此二典,均示臨敵決死之心。佐廷寄像寄語之舉,其意相同。末句“鬼雄”,語出《楚辭·九歌·國殤》,意為“鬼中的英雄”,是祭奠、頌揚為國犧牲的將士之語,此用于佐廷,十分確當。佐廷時年僅二十五歲,故云“年少”。
此詩用在相同背景下映襯的手法,來突出黃佐廷的英雄形象。炮火血光之中,負有海疆重任的大員們狼狽逃跑,而年輕的小人物卻能英勇戰死。兩相映襯,職責之間,行為之間,職責和行為之間,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產生了丑者愈丑,美者愈美的藝術效果。詩人對青年英雄的贊頌和對逃跑大員的鄙視,都寓乎其中。
上一篇:姚燮《譠帛》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林旭《暑夜泛姜詩溪》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