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樹增
塵海浮生感逝波, 茫茫禹域竟如何?
睡獅未醒千年夢, 野馬行看萬丈過。
便欲奮身蹈東海, 誓將披發向陽阿。
荒山楓葉紅于染, 半是英雄血淚多。
金嗣芬
辛丑指光緒二十七年(1901),這年九月七日,清政府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自此,這一天便成了中華民族子子孫孫難以忘卻的國恥日,而金嗣芬生當清室末造,親睹列強猖狂、清廷腐敗、兆民涂炭,更有切膚痛感,于是飽蘸哀國血淚,寫下了《辛丑秋感》。
《辛丑秋感》共四首,上面這首詩是其一。作者憂慮國難,系心民瘼,百感郁積,今日面對茫茫宇宙、渺渺人生,感觸由之而生:“塵海浮生感逝波”。“塵海”即人世間,“浮生”指浮蕩人生。人世間變化無常,人生又沉浮不定,尤當多事之秋,更感光陰急逝如流水一般。作者深感浮生若夢,是那苦難歲月給他心靈投下的慘淡影子。人生難測,國家命運何嘗不如此!作者長跪出涕,仰首問天:“茫茫禹域竟如何?”禹域指中國,禹治水,制九州,故稱。昔日圣王開辟的疆土,如今怎樣呢?列強鐵騎蹂躪它,清廷拱手出賣它,作者明知故問,意在醒世醒人。然而天高難問,回答他的現實是:“睡獅未醒千年夢,野馬行看萬丈過。”“睡獅未醒”乃當時新名詞,把中國比做“獅”,是因其有過輝煌的強國史。但中國皇帝個個欲攫天下為己有,雖有改朝換代,但君主專制代代沿襲,每一個柄國者都做著權力傳萬世的美夢,有幾人去致力于強國富民?皇權之夢千年未醒,而光陰已如野馬越萬丈深隙急速馳過,世上已歷幾番滄桑之變。過去落后的異邦如今捧著中國發明的羅盤、點著中國發明的火藥,來轟中國的國門來了。清廷為保皇座,割地、賠款,不惜出賣國家與民族,國難至此,危險極了!
中華民族歷來就有反侵略的優良傳統,只有賣國茍安之君,從無甘當亡國奴之民。下一聯作者表示寧愿一死而不做降民:“便欲奮身蹈東海,誓將披發向陽阿。”古有寧肯赴東海死而不愿向秦稱臣的魯仲連,如今作者決心效之。咸池沐浴,陽阿干發,純屬天神所為,作者借用典事,寫足上句之意,意將生命托之于天,寧死不辱,表達了與侵略者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離騷》)一旦離國而去,作者眷戀之情便與當年屈原無異。作者想象自己在飛升天庭之中,忽轉身環視故國,不禁悲從中來:“荒山楓葉紅于染,半是英雄血淚多。”山有木而“荒”,意在寫神州山河破碎的情狀。葉而“紅”,點明題中之“秋”。常言楓葉紅似火,已甚,今言紅于色染,極矣!隱然寓有對祖國至深的戀情。楓葉紅得光彩奪目,多半是英雄血淚浸染所致,想象奇特,然在情理。神州大地之下埋著多少為之捐軀的英烈,今日國難當頭,又有多少英雄為之流血苦斗,國家危亡之際,自己怎能這樣飄然而去呢?作者的救國之情在這眷顧中表露無遺。
這首詩以感起,以景結,借古言今,借景抒情,極富象征性。從傷時到憂國,從赴死超脫到眷念故國,詩情轉折跌宕,意境隨之擴大,使作者深沉的憂國悲憤得到盡情的抒發。
上一篇:郭維森《載馳》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胡國瑞《邊上聞笳》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