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兆鵬
故園喪亂余,歸來復何有?
鄰人雖喜在,憂悴成老叟。
為言寇來時,白刃穿田畝。
驚忙不知路,夜踏人尸走。
屋廬成飛煙,囊橐無暇取。
匹夫快恩仇,王法誰為守?
艱難歷冬夏,遷徙遍林藪。
深虞羅寇知,兒啼扼其口。
樹皮為衣裳,樹根作糧糗。
還家生理盡,黑瘦面如狗。
語翁翁勿悲,禍福較長久。
東家紅巾郎,長大好身手。
荒荒死戰場,頭白骨先朽。
劉子翚
劉子翚曾在《望京謠》中對淪陷后的汴京開封作過全景式的描述:“白刃如霜掛人肉”,“夾道狐貍晝相逐”,一幅幅特寫鏡頭,觸目驚心。由于戰亂時代,苦難的社會現實復雜多變,劉子翚感到單篇詩作難以全面表現,于是經常采用組詩的形式,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示深重災難的社會現實圖景。他的組詩《諭俗十二首》,就從各個角度表現出宋高宗建炎間(1127~1130)農民的苦難生活,展現出戰亂時代農村的風俗畫卷。本詩是《諭俗十二首》的第一篇,約作于高宗紹興二年(1132)劉子翚辭去興化軍通判、隱居福建武夷山的前后。
此詩主要寫百姓逃難避亂中的生活情景,運用的是杜甫“三吏三別”和《羌村三首》之三的對話體。結構上分三層。開篇四句為第一層,寫兵亂過后,外出逃難的鄉鄰都回歸“故園”,故里已殘破不堪,一無所有。“鄰人”雖然大難不死,保全住了性命,但人已“憂悴”,幾年之間,一個個都成了骨瘦如柴的老頭。“鄰人”二句,雖淡淡寫來,卻從人的身體變化表現出戰爭的殘酷、災難的深重。
“為言”以下十六句,為第二層,是“鄰人”對詩人的訴說。用鄰人的親身經歷來表現這場民族的苦難,更顯得真切感人。這里鄰人所說的“寇”,不是指金兵,而是趁火打掠的本地盜賊和外地的流寇。此詩的背景寫的是福建,南宋建炎間,金兵的戰火尚未燃燒到閩中,但福建人民同樣遭受戰爭的沉重災難。因為除了金兵之外,流竄的宋朝官兵和乘機作亂的盜賊也同樣到處燒殺掠搶。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十一載建炎間,“自江西至湖南,無問郡縣與村落,極目灰燼,所至破殘,十室九空。詢其所以,皆緣金人未到而潰散之兵先之。金人既去,而襲逐之師既至,官兵盜賊,劫掠一同。城市鄉村,搜索殆盡。”無論是潰散的隊伍,還是追擊金人的官兵,所到一地,都是劫掠搜搶。南宋初的人民百姓,既遭受金兵侵略者的蹂躪,又飽受本朝官兵、盜賊的搶劫殺戮。兩重災難,降臨人間,其悲劇該是何等慘烈!劉子翚此詩就展現出這幕悲劇的幾個場面:
流寇來時,在田間鄉里到處亂竄,白晃晃的長矛刀槍見人就殺。村里的百姓一聞寇至,急忙逃命,黑夜里奔逃,常常踩踏著地下的尸體。“夜踏人尸走”,可見流寇殺人之多,乃至尸橫遍野。寇盜既殺人,又放火,所到之處,村落房屋都化為灰燼。可憐的難民,連家中一點包裹細軟也來不及取出,不是被搶走,就是被燒光。
逃難中的百姓,時刻處在驚駭恐懼之中,深怕被流寇發現,一旦不懂事的小孩啼哭,就立即封堵住他的小嘴巴。“兒啼扼其口”的細節描繪,生動地表現出避亂百姓的恐懼心理和寇盜的兇殘本性。那些平時作惡多端的寇盜“匹夫”,為了發泄對社會、對人民的仇恨,戰爭環境中更加置“王法”于不顧,肆意殺戮無辜的百姓。而毫無反抗力量的村民,只能在苦難、動亂過后,發出一兩聲“匹夫快恩仇,王法誰為守”的憤怒指斥。昏庸腐敗、懦弱無能的王朝,自顧不暇,連皇帝老兒也被侵略者追趕得四處逃命,他哪有心思顧及平民百姓的災難,哪有心思去整頓“王法”懲治寇盜!人民也就只好任兇頑宰割了。
戰亂非止一日。村民逃難在外,經冬歷夏,在深林中、野地里四處躲避。由于來不及帶出家產,他們只得以樹皮為衣裳,用樹根作糧食。即使僥幸生存下來,戰亂過后,也是“黑瘦面如狗”、“憔悴成老叟”了。
“語翁”以下六句,為第三層,是詩人勸慰鄰人的話:人生的禍福,都不能長久。“東家”的少年郎,雖然長成一副“好身手”,卻戰死在荒茫的戰場上。我們今天能夠生存下來,也算是一種福份了。這既是對“鄰人”的慰解,也反映出另一種現實、百姓的另一種命運:即使不被流寇盜賊所殺,也會在戰場上戰死。身處苦難沉重的時代,詩人也實在沒有更好的言辭來勸慰了,只有用死者來安慰一下生存的鄰人。然而這含淚的慰解又包含著幾多痛楚,死者長已矣,而生存者還要生存、生活,可生存的條件已是一無所有,生存者還得繼續忍受苦難生活的折磨。——《諭俗》組詩的其他篇章對此有多方面的表現。
此詩繼承了杜甫和白居易新樂府詩的現實精神,以冷峻的紀實代替熱烈情緒的抒發,詩人將自我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對侵略者和寇盜暴行的憤怒全部寄寓在對現實的描繪中。詩題《諭俗》,詩人旨在表現整個社會的風俗畫,此詩則以小見大,從一個特殊的視角、層面表現靖康之難這場民族的大悲劇。金人的入侵,給民族帶來空前的浩劫,連遠離戰場中心的福建,百姓尚遭如此的劫難,那么中原大地、長江沿岸金兵所到之處,人民的苦難就更可想而知了。
此詩紀事層次分明,事件細節、人物外貌的描繪,強化了百姓苦難的具體性,也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
上一篇:史雙元《謁金門》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宋]陸游《謝池春》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