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山后峰,天開一巖秀。
中有坐禪人,形容竹柏瘦。
饑餐巖上松,渴飲巖下溜。
愛步巖室前,白云起孤岫。
這是一首描寫坐禪境界的詩。
在佛教看來,人的痛苦和煩惱來自人的欲望,而要解除痛苦和煩惱就必須遏制情欲,甘守淡泊。坐禪就是禪家達到這一目的的最基本途徑。所謂坐禪,即佛教徒經常說的“結跏趺坐”,坐禪者將雙腿屈疊,凝神聚息,排除一切雜念,冥思默想。坐禪有調息、不凈、慈悲、因緣、念佛五大法門,其目的都是為了抑制內心的忿怒、嫉恨和欲望,達到清凈平和的心境。有關禪定的境界,有所謂“四禪定”一說,即坐禪修行的四個階段。據說,在 “初禪” 階段,能排除煩惱欲望的干擾,得到從煩囂塵世脫身而出的喜悅; 在 “二禪” 階段,這種喜悅逐漸純化,成為身心的一種自然屬性;在“三禪”階段,這種帶有一定外物色彩的喜悅消失了,只剩下內在的、純靜的、平靜適意的樂趣; 而到了“四禪”,這種自然之樂也歸于無有,達到無欲無念、無喜無憂的境界。這首詩所表現的就是這種禪定境界。
棲霞山在今南京市東南,山上有棲霞寺。天斧神功造就的天開巖,就位于山的后峰。首聯以極簡明的筆調寫出坐禪的環境。次聯寫坐禪者容貌矍鑠,以竹、柏相比,寫出禪者的清動和孤高。禪家把人的欲望分為外五欲和內五欲,饑思食、渴思飲,是內五欲之一。第三聯即以饑渴飲食這一人生大欲,來寫坐禪者的無欲無念、清苦自甘。末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南朝高士陶弘景應詔問“山中何所有”的答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白云、孤岫,這一對高曠悠遠而又寂寞閑適的意象,襯托出獨步巖前的禪者超越塵世俗氛的精神境界。這是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無上境界,所以詩人在全詩質樸平直的敘述之外,用了 “白云起孤岫”這一景語,使坐禪者廓然無物,任運自然的禪悅之情得到了渾然無跡的表現。
上一篇:禪詩《天臺山中偶題》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姚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