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代劉勛出妻王氏》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翩翩床前帳,張以蔽光輝。昔將爾同去,今將爾共歸。
緘藏篋笥里,當復何時披。
誰言去婦薄? 去婦情更重。千里不唾井,況乃昔所奉。
遠望未為遙,踟躇不得共。
王氏名宋,東漢末年平虜將軍劉勛的妻子。他們夫妻的感情可能很好。但王宋婚后二十余年無子,劉勛終于另娶山陰司馬氏女,將她休棄。曹丕有感此事。以代言的形式,賦詩言志。
詩共分兩首。前一首托物敘休棄之事。開頭兩句明寫床前帳的精美與功用,暗寫二十余年夫妻和美的生活。中間兩句通過床前帳的昔去今歸,述說自己今天的遭棄。最后兩句借床前帳被收藏在衣箱里,棄置不用,抒發了自己不能與丈夫繼續歡聚的感傷。這首詩托物敘事,比體貼切,喻意鮮明而委婉,可謂構思精妙。
后一首言情。開頭兩句直抒胸臆。首句用詰問的方式發問,次句用肯定的句式作答,而且用了一個“更”字,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棄婦遭棄無所怨,離去情更濃的心懷。這是全詩的主句。接著用“千里不唾井”內含的鄉情來比襯棄婦對丈夫的情愛?!扒Ю锊煌倬笔钱敃r一句諺語。說的是被迫離鄉之人,雖心中有怨,但出于對家鄉的熱愛,臨走時也不忍心往井里吐口唾沫。既然離鄉之人對家鄉的飲水井都如此懷有深情,何況我這“無子當歸寧”的棄婦,對自己服侍過的丈夫當然更是恩愛繾綣,藕斷絲連了。這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對和美的夫妻,二十余年的共同生活,凝結了許多的情、許多的愛。這是棄婦深感欣慰并難以忘懷的。遺憾的是自己沒有給丈夫生育一個可以傳宗接代的兒子。封建時代,把“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視為婚姻的宗旨,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和“無子者出”奉為不可違背的人生倫常。正是由于這一異己的社會力量,才迫使她離開丈夫,淪為棄婦。所以她并不責備也不怨恨丈夫,相反倒報以深深的思戀。顯然,這兩句把“去婦情更重”的主旨表現得更加深刻。上面四句表現有力,但終感抽象,缺乏直觀。所以最后兩句進行具體描繪。這兩句寫棄婦離開家門踏上大歸之路的情狀,前一句寫感覺,后一句寫行動。昔日朝夕相處,當然是近;今天大歸永別,自然是遠,可棄婦身離心未離,心仍舊貼得很近,所以視萬里如咫尺,有“遠望未為遙”的感覺。雖說心近,但畢竟離居,不復與共,所以又步履蹣跚,遲疑不前,難分難舍。這里雖有感傷、苦澀,更多的卻是依戀丈夫的深情。這樣,一個無子遭棄,情長愛深的棄婦形象便鮮明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
這首以棄婦為題材的愛情詩寫得很有特色。據說曹植的《棄婦詩》也是有感王宋遭棄之作。曹植那首詩更多地抒寫了棄婦的痛苦,表現了“有子月經天,無子若流星,天月相終始,流星沒無精”的哀怨,并提出了“何必春夏成,晚獲為良實”的異議,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態度。曹丕這兩首詩,一首寫無子而遭棄,一首寫遭棄“情更重”,打破了訴說痛苦表示同情的一般模式。在這里,作者把自己的態度完全寄寓在對形象的客觀描寫中,對形象的客觀描寫,又集中在突現“無子者出”與棄婦“情更重”的深刻矛盾上。這樣便使形象自身有了深刻的表現力,充分地顯示出“無子者出”這一婚姻教條泯滅人性,扼殺愛情,制造婚姻悲劇的罪惡,使讀者形象地看到了它的不合理性。這不僅提高了詩的藝術性,也加強了詩的思想深度。我們不知道這是不是作者構思的主觀意圖,但客觀效果確實如此。這應視為本詩的主要成就。
上一篇:《張籍·烏夜啼引》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楊億·代意二首(其一)》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