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步高
登石頭城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云檣,白骨紛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fā)。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高低明滅。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fā)。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薩都刺
這是薩都刺的代表作,是一首用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原韻的懷古詞。因《念奴嬌》全詞一百字,故又稱為《百字令》。石頭城在南京清涼山西麓,乃依山建筑而成。其歷史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代;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滅越,楚威王設置金陵邑,并在今清涼山上筑城。三國時,孫權(quán)把國都從京口遷至秣陵(今南京),并改名建業(yè),次年即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石頭城。以后石頭城成為金陵極重要的軍事?lián)c。
詞之開篇即氣勢闊大,身手不凡:“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其實,石頭城所在之清涼山高不足百米,但由于周圍地勢平坦,兼之瀕臨大江,就顯得雄峻,視野十分開闊,仿佛置身萬仞絕頂,手可接天,吳楚之地的天空都顯得很低了。南京一帶春秋戰(zhàn)國時曾先后屬過吳、楚二國。詞人屹立石頭城上,歷史上的繁華早化煙云,故稱“無物”。歷代的金陵懷古詞總是以吊古傷今為主旨的,此詞亦然。“指點六朝形勝地,唯有青山如壁”二句,正是承此意脈而生發(fā)。南京城處處都有六朝遺址,如朱雀橋、烏衣巷、六朝石刻、謝公墩、臺城、桃葉渡等等。這些名勝古跡,大多名存實亡,只有這如同壁立的青山還在。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荒涼景象呢?是多次的戰(zhàn)爭:“蔽日旌旗,連云檣擄”,旌旗指戰(zhàn)旗,戰(zhàn)旗遮蔽了天空,極言軍隊眾多;檣為船桅桿;,即櫓,檣
指戰(zhàn)艦。戰(zhàn)艦連云,亦極言水兵之眾。連年的水陸戰(zhàn)爭,把六朝勝景破壞殆盡,留下的是“白骨紛如雪”的慘象。詞人目睹此景,不禁發(fā)出了“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的感嘆。古往今來,大江南北,有多少英雄豪杰在頻繁的戰(zhàn)爭中空耗了他們的生命與精力。這兩句與蘇軾赤壁懷古詞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立意相似。《詞苑》曰:薩都剌“金陵懷古詞尤多感慨,有‘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之句。”陳廷焯《詞則》認為這兩句“語意凄惻”。
詞的下片并未振起,續(xù)寫石頭城的今昔。“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fā)”三句,憑吊南唐遺址。石頭城所在之清涼山(一名石城山)東麓,有著名的清涼寺,它的前身是五代十國時吳國徐溫所建的興教寺,南唐時改名城山為清涼山。宋時在山下續(xù)建寺廟。薩都刺登眺之時,已空無所有,故稱“寂寞,”當年春風吹過的御道上,只有芳草年年生長。“落日”二句則更為凄冷:太陽一下山,松間小徑里闃無一人,只有鬼火(磷火)飛竄其間。“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fā)”三句,沒想自己雖一時榮華富貴,把尊飲酒,欣賞歌舞,而歲月流逝,鬢發(fā)不覺得由青變白,時移事易,昔日的繁華已如鏡中之花了。“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二句,意謂千古之下,可憐只有秦淮河上明月猶存,人世已發(fā)生了滄桑巨變。曾是六朝故都的金陵,南唐離宮所在的石頭城已衰敗零落,流經(jīng)石頭城邊的古秦淮河上的明月成為昔日繁華的唯一見證。既惋嘆繁華已逝,又自傷青春不再。顯然,歇拍兩句與前結(jié)同樣凄惋。
此詞雖和韻卻如原作,嚴格的韻腳限制并未束縛詞人創(chuàng)造力。論古道今,縱橫馳騁,感嘆興亡,語言凝煉,融歷朝往事,眼前景物,胸中慨嘆于一詞,形成自己深沉豪邁的風格。
上一篇:劉文忠《白馬篇》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顧復生《百字令》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