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翃
細雨成陰近夕陽,湖邊飛閣照寒塘。
黃花應笑關山客,每歲登高在異鄉。
“九日”即舊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這一日登高游玩的習俗,文人又多以之入詩。王翃此篇,便是寫在異鄉度重陽的感受。
“重陽”之得名,因古以九為陽數,九九相重,是為重陽。通常這時節多朗爽天氣,故便于登高。此詩所寫這一年重陽,卻是陰雨天氣。首句由此落筆寫景:細雨霏霏,天色晦暗,又是到了日暮時分。顯然,這不是一個登高賞景的好時機。句中“陰”字,既是說天氣,又針對節名的“陽”字,隱指節日氣氛被破壞,用得頗巧妙。二句接寫居處周圍景色:湖邊樓閣的飛檐,映照在寒涼的池水中。這一句寫得很美。“飛”具有動勢,而飛檐落在清澈寒涼的池水中的投影,卻是一個靜態。在閱讀心理上,造成豐富的感覺。二句組合起來,有一種特別的味道:細雨、陰云、寒水是一個方面,但云層并不很厚,仍可看到夕日余暉,它與具有動勢、色彩富麗的飛閣組成另一個方面。灰淡中有鮮麗,平靜而不沉悶。從中透出寂寞孤獨、卻仍有其活躍與喜悅成分的心理狀態。看來作者并不是十分苦惱。
這不是一個宜于登高的重陽節,詩人也沒有上山。他自我解嘲說:便去登高又有什么味道?重陽是菊花(“黃花”)開放的時節,賞菊是登高賞景的一項內容。但猜想起來,菊花也會譏笑自己這遠出的游子,年年重陽,都在異鄉登高,不得與家人同游。言外之意,這樣登高,不過是應景罷了。此中透出悠悠的鄉愁,但也不是逼出很凄厲的調子,好像是一聲輕嘆,便不再多說。
這詩雖是寫人生不得志的一面,卻不陷于沉悶枯索,仍不乏對生活的興味,辭采清新雅麗,聲調和諧優美,頗有唐詩的味道。
上一篇:夏完淳《絕句四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馮班《題友人《聽雨舟》》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