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泥燕口,削鐵針頭,
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
鵪鶉嗉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內(nèi)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
——明·李開先編《一笑散·醉太平》
這首歌謠既很形象,又很深刻地刻畫了剝削階級殘酷榨取勞動人民的血汗,極其貪婪、兇惡的本質(zhì)。
燕子用銜泥做窩,所銜的泥本來就少得可憐,誰還能忍心從燕口奪泥呢?針頭本身已經(jīng)很尖,哪還有鐵可削呢?廟里佛像上貼的不過是一層金粉,從佛面上又能搜刮到多少金子呢?鵪(an安)鶉(chun純)是一種形體像小雞的鳥,它只能吃得下小米和雜草種子,根本吃不下豌豆。從它的咽喉下面的食囊(即“嗉”,su素)里,又怎么能尋到豌豆呢?鷺鷥是一種細長腿的水鳥,腿上全是皮包骨頭,又哪兒有精肉可劈呢?蚊子本身瘦小得很,它的腹內(nèi)又哪有脂油可刳呢?刳(ku枯),刮取。作者接連用了這幾個形象化的比喻,又分別用了“奪”、“削”、“刮”、“尋”、“劈”、“刳”等幾個動詞,便十分生動、精煉、準確地揭示了地主階級窮兇極惡的剝削本質(zhì):千百萬勞動人民已經(jīng)處于一無所有的絕境,而剝削者卻還要“無中覓有”地拼命壓榨、搜刮。這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勞動力的榨取者,在還有一塊筋肉,一根脈管,一滴血可以榨取的限度內(nèi),是決不會放手的。”(《資本論》第一卷第354頁)這首民歌的作者當然不可能知道馬克思的話,但他對剝削階級貪婪、兇殘本性的揭露,卻足以證明其深刻性和普遍性。
“虧老先生下手!”老先生,是封建時代對地主、官僚、豪紳一類人物的稱呼。最后這句話,表現(xiàn)出勞動人民面對這些剝削者敲骨吸髓的殘暴剝削,不是垂頭喪氣,俯首貼耳,而是義憤填膺,輕蔑鄙視,給予無情的冷嘲熱諷。
既把剝削者貪得無厭的兇殘本性,揭露得令人瞠目,又把剝削者采用“奪”、 “削”、“刮”、“刳”等剝削、壓榨的手段,刻畫得兇相畢露,令人憤慨。這里妙在它不是純客觀的揭露,也不是任主觀的抒發(fā),而是寓主觀強烈的愛憎感情于客觀形象的具體描寫之中。
上一篇:《天順丁丑童謠》原文|賞析
下一篇:《好人兒不得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