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廷先
背水未成韓信陣, 明星已殞武侯軍。
平生一點不平氣, 化作祝融峰上云。
劉過
這首詩據厲鶚《宋詩紀事》引《山房隨筆》說,是劉過在辛棄疾浙東安撫使兼知紹興府幕中應張浚之子張栻的請求所作。據岳珂《桯史》載,劉過投奔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則此詩當作于此年。魏公是張浚的封號,死于孝宗隆興二年(1164),這首《挽張魏公詩》上距張浚之死已經四十年。死了這么久,他的兒子還請人作挽詩,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山房隨筆》記張栻請求劉過為他父親作挽詩的經過,說:““南軒(張栻號)邀(劉過)至公廨,置酒語之曰:‘先君魏公,一生公忠為國,功厄于命,來挽者竟無一章得此意,愿君有意為發幽潛。’改之(劉過字)即賦一絕,南軒為之墮淚。”張栻的一段話和劉過的挽詩,必須結合張浚的生平事跡才好理解。
張浚,字德遠,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汴京破后,隨高宗南下,受到器重。建炎三年(1129)會合呂頤浩、劉光世之軍,平服了苗傅、劉正彥的叛亂,擢為知樞密院事,掌握軍權。他認為中興當自關、陜始,乃向高宗請求,愿入關中,經營恢復大業,并可確保東南。高宗任他為川、陜宣慰處置使,并得便宜從事。建炎四年(1130),他在關中調集數十萬大軍向金兵發動攻勢,戰于富平(今屬陜西),宋軍大敗,他枉殺了大將趙哲,又殺了勇將曲端,宋軍撤至大散關以南,盡失關中之地。紹興五年(1135),任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戰功不多。紹興十六年(1146),因與秦檜不協,罷退閑居,近二十年。孝宗即位,起用為樞密使,都督建康(江蘇南京)、鎮江府、江州(江西九江)、池州(安徽貴池)、江陰軍軍馬。這時孝宗銳意恢復,他迎合孝宗之意,不經深謀熟慮,不作充分準備,即令李顯忠、邵宏淵兩將北進,收復宿州(今安徽宿縣)。金邦大軍猛烈反攻,戰于符離(在宿縣北),宋軍大敗,軍備盡失。隆興二年(1164),請求辭官被準。南行路上得病,手書付二子說:“吾嘗相國,不能恢復中原,雪祖宗之恥,即死,不當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據《宋史》卷三六一《張浚傳》)。
綜觀張浚一生,可以說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物,他幾次掌握軍政大權,顯赫一時,但并無多大建樹,反而遭到富平、符離兩次大敗,損失嚴重,大傷宋朝元氣。性又忌刻,不能容人,排詆李綱、趙鼎,枉殺趙哲、曲端,都為時議所不滿。但他在宋、金對立中,始終是個主戰派,反對議和,治事勤奮,對宋廷忠心耿耿,所以受到高宗、孝宗倚重,也贏得了時望。符離之敗,受到朝野指責,是導致他下臺的直接原因。張南軒所說的“功厄于命”,即指符離之敗而言。他的話里還反映出,張浚死后,輿論評價并不高。而張栻讀了劉過的詩,竟被感動得“墮淚”,何至于此呢?這要從詩的本身去理解。
第一句“背水未成韓信陣”,用的是韓信破趙的典故。漢高祖三年(前204),劉邦遺張耳與韓信合軍擊趙王歇、成安君陳余,韓信背水而戰,大破趙軍,斬陳余于泜水之上(《史記·淮陰侯列傳》)。詩里用來比喻符離之戰,“未成韓信陣”,是說此役的失敗。第二句“明星已殞武侯軍”,用的是諸葛亮的典故。諸葛亮屯兵于武功(今屬陜西)五丈原,據說得病將死之夜,有赤星投于亮營,頃刻,亮死(《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陽秋》)。詩里用來比喻張浚之死,寫出了他的不幸結局,他在事業上的失敗是命里注定。一、二兩句就流露出作者對張浚的為人及其事業上的失敗的崇敬、惋惜心情。可以體會得出,這兩句詩是從杜甫《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兩句化來。第三句“平生一點不平氣”,所謂“不平氣”,是說張浚由于壯志未酬而產生的抑郁憤懣的情緒。他,人雖死而精靈不滅,從何處顯示出來的呢?第四句“化作祝融峰上云”作了回答。原來祝融峰上的云,就是張魏公壯志未酬的不平之氣所化。祝融峰是南岳衡山的最高峰。古代傳說,祝融曾為帝嚳的火官,后世尊為火神,死后葬于衡山之陽,祝融峰即因他而得名。張浚死后也葬于衡山下,詩人信手拈來,通過神思,構成了驚人之句,突出了張浚的“公忠為國”、志存社稷的高大形象:他將與祝融峰永久并存于天地之間。這比其他任何言辭的頌揚,要有力、要感人得多,這等于為張浚豎立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無怪乎張南軒讀后“為之墮淚”了。
劉過這首詩是不是為了迎合張栻的心意,對張浚的稱頌有點過當?恐怕是夾雜了一些私人感情在內的,例如諸葛亮是死于“出師未捷”之前,而張浚是死在符離大敗之后,把兩人牽合作比,就有點勉強,但主要的還應從劉過本人的政治思想方面去理解。他是一貫主張恢復,反對偏安局面的,這在他的詩、詞里有多方面的表現。張浚在事業上雖無大成就,但畢竟是一位著名的主戰派,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受到劉過的崇敬,在張南軒的請求下,他才樂于命筆賦詩。還有寫這首詩時的政治形勢:這時韓侂胄當國,欲建大功,正在醞釀北進大計。劉過寫這首詩不止是頌揚了死去已經四十年的張浚,也是在為開禧用兵(1207)大張聲勢,至于韓侂胄的北伐失敗,則是另一問題了。
上一篇:張仲謀《挽疊山》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鄧紹基 史鐵良《挽文山丞相》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