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縣·響雪瀑》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萬縣市區的天生橋下面,是一處別有佳趣的瀑布。又名“石琴響雪”。游人來到距響雪瀑約200米處的空地上,就被仿佛是彈撥樂器發出的有節奏的水聲所吸引。走近巖邊眺望,只見像一架古琴橫空飛架的天生橋下,跳動的浪花,一會兒如白雪紛揚飄灑,一會兒五彩繽紛,如飛虹流光。那瀑聲恰似“古琴”奏出的美妙音響越走近,聽來越雄壯剛健。及至踏上那刻有“響雪”二字的琴石,看到那“瀑布奔瀉作響,浪花飛濺似雪”的題記,不由得會心點首,深表同感。從南岸登上天橋,環顧四周,感到萬縣處在群山環抱之中。東依都岳山,一峰插天,有“都岳摩山”之譽;南靠翠屏山,俯瞰大江,波光倒影,有“秋屏列畫”之贊;西傍太白巖,飛霞映射,光輝奪目,有“西山夕照”之勝;西北有天城山,巍峨陡峭,僅有寨門一線可通,有“天城倚空”之奇。相傳,三國時劉備曾屯兵于此山,古有“天子城”之稱。這天然城堡有“石琴”賦以天然音律,更增添了多少風流余韻啊!
〔古詩文賞析〕 夜 雨 寄 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兒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聘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霍松林)
〔民間文學〕 川東門戶萬縣,穿城而過的小河溪把城分為東西兩片。河上一座沒有橋礅,形狀奇特的橋,人稱天生橋。關于這座橋,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當年魯班打算在萬縣長江南北兩岸架一座跨江大橋,殊不料徒弟趙巧從中作祟而功敗垂直成。
原來,趙巧素來華而不實,對于師傅的訓戒置若罔聞,甚至積怨在心,尋機發泄。當他們師徒路過萬縣時,偷懶取巧的趙巧趁師傅忙于埋鍋做飯,溜出上兜了一大圈,以為有機可乘,回來就與師傅打賭:看誰先架好一座橋。魯班一聽,滿心歡喜,以為徒弟要腳踏實地,改邪歸正了,當即約定,次日三更雞鳴見分曉。
當天夜里,師徒二人各行其事。魯班從下游夔門邊發功移來兩塊巨石分置南北兩巖,又從上游石寶寨下引來做橋面的天然石梁。不料,就在魯班準備將石梁凌空架于兩塊巨石之上時,忽聽雞鳴三聲,他頓時傻了眼。這時,只聽趙巧哈哈大笑,大叫一聲:“師傅,我的橋架好了!”魯班過去一看,果真有一座橋,不禁喟然長嘆,悻悻而去。
原來,在萬縣匯入江的梁溪口有一高約40米的跌水,水流貼著長100米的一道石梁落下,石梁下面是泥土。趙巧掏空石梁下面的泥土后,溪水即從石梁下面穿流而過,一座“新橋”就這樣毫不費事地完工了。趙巧深知師傅本領高強,若等到三更時分,師傅必然會架好橋。于是,橋洞一掏空,他就蹲在一棵大黃桷樹下,惟妙惟肖地學公雞打鳴。這樣,工于心計的趙巧竟然賽過了能工巧匠魯班。
而今,萬縣城內還有趙巧模仿公雞打鳴的雞公嶺,苧溪上趙巧掏土而成的橋就是天生橋,也有人稱之為天仙橋。遠觀此橋如同一碩具大的石琴。春夏多雨時節,水流轟然作響,聲傳久遠。跌水下落激起的水花似銀蛇勁舞,形成萬縣城的一大景觀——石琴響雪。想不到趙巧之“巧”,倒給萬縣增添了美妙的景色。
(楊順華 整理)
上一篇:詠《景德鎮·品陶齋》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上海·嘉定游覽區》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