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茫茫與海連,平沙皓皓四無邊。
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
浪淘沙原是唐教坊曲名。白居易與劉禹錫始創作《浪淘沙詞》,但它實際上是七言絕句。《樂府詩集》列為《近代曲辭》。南唐李煜作《浪淘沙令》,此名始成詞牌。
詞一、二句是描寫周圍環境。“茫茫”、“皓皓”,都是形容遼闊深遠、無邊無際的樣子。“平沙”,原指廣大平坦的沙漠。如杜甫《后出塞》詩:“平沙列萬幕”。但耕地也可稱沙。《正字通》:“水邊地可耕曰沙。”
如上兩句看似孤立,與后面三、四兩句沒有必然聯系,但實際并非如此。第一句從縱的方面看,寫白茫茫的江水直奔海域;第二句從橫的方面看,寫灰蒙蒙的大地與天相連。這也即說,作者寫出了浩浩蕩蕩的江水和無邊無際的大陸,從而為三、四句滄海變桑田提供廣闊的背景。
第三句“淘”作沖刷講。“遂令”,致使。“東海變桑田”,見晉葛洪著的《神仙傳》。仙人麻姑對神仙王遠(方平)說,她見過“東海三為桑田”,原意是指她歷世長存,長命不衰,目睹天地間萬物回環往復,變化多次。這里并沒有發展變化的意思,基本上屬于形而上學的循環論。但白氏卻是從動態的觀點出發,指示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和過程。所謂“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是江水日日夜夜不停地流動,沖刷、堆積,才使大海變成桑田。白氏另一首詞也說:“相攬相淘無歇日,會教山海一時平。”同此意。白氏不是平空地談變化,她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孕育著巨大的力量。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象雄渾,語言淺顯易懂,富有民歌色彩。
上一篇:白居易《贈江客》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張旭《桃花溪》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