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晶
歷歷興亡敗局棋, 登臨疑夢復疑非。
斷霞落日天無盡, 老樹遺臺秋更悲。
滄海忽驚龍穴露, 廣寒猶想鳳笙歸。
從教盡刬瓊華了, 留在西山盡淚垂。
元好問
金亡之后,遺山隱居不仕,編纂史籍。而在入元后的許多詩作中,詩人都抒寫了深沉的故國之思。《出都》便是這個時期的杰作之。“都”指金源故都燕京,即今北京。元好問于蒙古乃馬真氏二年(1243)秋天,應耶律鑄之邀到燕京,這年冬天離開燕京回忻州。詩人于此時寫了《出都二首》,這里選的是第二首。
首聯:“歷歷興亡敗局棋,登臨疑夢復疑非。”詩人登臨故都高處,金源興亡的滄桑變故如在目前。詩人甚至不敢相信,疑是夢境又疑這不是原來的金朝國都。感慨萬千,都從中來。但金源的滅亡已如敗局之棋,成為不可重寫的歷史事實了。這兩句總寫登高所興的亡國之痛,那種“疑夢疑非”的心態是很真切的。
頷聯:“斷霞落日天無盡,老樹遺臺秋更悲。”寫登高所見的晚秋景色,蒙上了頗為暗淡荒涼的色彩。“斷霞落日”,本來是很美的,但詩人聯想到金源之亡,如同落日一樣不可挽回,便無限感傷。“天無盡”,未始不滲透著詩人這種愁思浩茫的心境。“老樹”是憔悴枯索的意象。“遺臺”,指燕京附近的黃金臺。相傳戰國時燕昭王筑臺,置千金于臺上,延請天下賢士。“遺臺”的意象帶有深重的歷史感,同時也有對現實政治的感嘆。金源南渡后時政日非,朝中胥吏擅權,忌恨士大夫,因此,言路阻塞,弊端叢生。金源的滅亡與此不無關系。詩人就黃金臺發興,與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有相類似的指向。這句詩的感情色彩更為濃重。
頸聯:“滄海忽驚龍穴露,廣寒猶想鳳笙歸。”這兩句委婉地興發了對故主金哀宗的思念。“滄海桑田”,出于舊題葛洪撰的《神仙傳》中,說:“麻姑自說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此后人們便用“滄海桑田”形容世道的劇烈變故。這里指金朝的滅亡。龍穴,指皇帝所居的宮廷。金哀宗在關興元年壬辰(1232)十二月曾在被久困的汴京中突出重圍,東走河朔,最后在戰亂中身死。“滄海”句當指此。“廣寒”句想象哀宗似乎仍然在宮中照常生活的情景。廣寒是金皇宮內宮殿名。這首詩后有自注云:“萬寧宮有瓊華島,絕頂廣寒殿,近為黃冠輩所撤。”鳳笙,笙的美稱。詩人登高俯瞰金皇宮故址,覺得哀宗似乎還在宮中生活著。這里是從眼前之景而生發的想象。
尾聯:“從教盡刬瓊華了,留在西山盡淚垂。”這兩句是說瓊華島、廣寒殿被刬去也好,留在西山也只會惹人流下傷心之淚。自注中所云“為黃冠輩所撤”,便是詩中所謂“盡刬瓊華”。這里從反面抒發對金故宮遭到破壞的郁憤,更覺有力而深刻。
這首詩從登臨所見燕都景象來抒發亡國情思,寫得既委婉又深摯。尤其是詩中想象哀宗還在宮中的情景,亦真亦幻,疑夢疑非,十分真切感人。
上一篇:徐培均《出自薊北門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孔凡禮《初入淮河四絕句(其一)》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