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道衡
三邊烽亂驚, 十萬且橫行。
風卷常山陣, 笳喧細柳營。
劍花寒不落, 弓月曉逾明。
會取河西地, 持作朔方城。
明馀慶
隋代和北方的突厥,經常發生戰爭。隋文帝時曾將突厥征服。但到煬帝時,突厥始畢可汗復叛,曾圍困場帝于雁門。這首詩,大約作于隋煬帝時,當時突厥兵屢次犯隋,使詩人想起了隋初兵力盛時擊敗突厥的情況。因此報國立功的思想在本詩中顯得頗為突出。此詩首二句點出了全詩的主題;中間四句寫戰場景象及邊塞苦寒之狀;末兩句表現了詩人的壯志。
明馀慶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在梁朝做官,因此他從小受的是南朝文人的影響。在這首詩中,也表現出南朝后期詩歌的某些特點。我們知道,南朝后期詩人也曾寫過不少詠邊塞和從軍的詩歌,但是他們大抵沒有參加過戰爭,更不可能到過邊塞。因此他們的作品常常從《漢書》等古籍中尋找典故和史事,形諸吟詠。在這首詩中,就暗用了不少典故。例如:“十萬且橫行”,借用漢初大將樊噲曾要求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笳喧細柳營”用漢文帝時名將周亞夫屯兵細柳以備匈奴的故事。“會取河西地”句,一本“河西”作“淮南”非。淮南在南北朝后期,雖曾為陳和齊、周爭奪的地方,但明馀慶并未在陳朝做官,當以“河西”為是。“河西”指漢武帝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以斷匈奴右臂之事。朔方郡,亦漢武帝所設。這些典故雖屬漢事,但用以隱喻當時,亦頗貼切。作者本來是用典,寫出來卻像出自胸臆,使人不覺。這種手法是南朝沈約所創,并曾為北齊作家邢劭所稱服。
這首詩五言八句,并且中間四句全用對仗,多少和后來的五律相似。不過,五律要講究平仄聲調,而此詩并不合律體。這是因為此詩本屬樂府古詩,并不需要講究平仄。但從“劍寒”兩句看來,作者很注意對仗和練字,這些都與南朝特別是梁陳詩人的作風相近。
像明馀慶這種邊塞詩,對后來的唐詩顯然有一定影響。例如楊炯的《從軍行》一詩,其情調就和本詩頗相似。
上一篇:王達津《人月圓》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胡國瑞《從軍行》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