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魯迅·自題小像》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闇故園。②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注釋】 ①1903年春,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斷發 (剪辮)后照有小像,將此詩寫于照片背面贈許壽裳,原無題目。1931年魯迅重寫此詩時亦無題。1936年末魯迅逝世后許壽裳寫紀念文章 《懷舊》,才加上現在的標題。②靈臺: 心。《莊子·庚桑楚》: “不足以滑成,不可內 (納) 于靈臺。”晉代郭象注: “靈臺,心也。”神矢: 小愛神丘比特的箭。小愛神始于希臘神話,叫埃羅斯。后轉到羅馬神話,叫丘比特,其形象為背有雙翅,手持弓箭之裸體美少年。他的金箭射中男女雙方的心,他們就會相愛。作者在這里將神矢喻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無計逃神矢”指受到民主主義革命思潮的刺激是無法逃避的。風雨: 《詩·風雨》: “風雨如晦。”磐: 扁厚的大石。唐代釋貫休的斷句: “黃昏風雨黑如磐。” 闇: 同“暗”。故園: 故鄉,借指故國。當時祖國在腐朽的清王朝統治下,異常黑暗。③寒星: 宋玉 《九辯》: “愿寄言夫流星兮”,王逸注: “欲托忠策于賢良也。”用流星比喻賢人。這里的寒星乃流星之轉化。荃不察: 屈原 《離騷》: 荃不揆 (察)余之衷情兮。” 王逸注: “荃,香草也,比喻君也。”魯迅詩中之荃,借指祖國同胞。他要將愛國之情托寒星轉達,但祖國同胞因在清朝黑暗統治下,處于蒙昧狀態,不可能察識其愛國之志。薦: 獻。軒轅: 黃帝。此處借指祖國。
【鑒賞】 清朝末年,朝政腐敗,列強入侵我國,逼迫清政府割地賠款,此等喪權辱國行為激起我國人民的反抗,如1900年的義和團起義。清廷一面勾結帝國主義對人民進行鎮壓,另方面向國外派遣留學生,企圖培養鞏固其統治的人才。正如魯迅在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中所說: “維新有老譜,照例是派官出洋去考察,和派學生出洋去留學。我便是那時被兩江總督派赴日本的人們之中的一個。”魯迅于1902年4月4日抵橫濱,當月人東京弘文學院學習。“除學習日文,準備進專門的學校之外,就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當月26日,章太炎、孫中山等人在東京發起召開 “中夏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后因故改在橫濱開會,影響巨大。魯迅可能由于剛到日本,故未參加。他第一次參加集會是6月28日,在清國留學生會館于錦輝館召開的臨時大會上,“看見一位頭包白紗布,用無錫腔講演排滿的英勇青年,不覺肅然起敬。” 1903年元旦,中國留學生在留學生會館舉行新年團拜,到會者千余人,馬君武、鄒容等演講,當著清駐日公使蔡鈞的面提倡反清排滿。魯迅顯然受到了這些革命思潮的刺激,在清政府明令不許剪辮的情況下,在江南班第一個剪辮,以示和清廷決裂,寫下這首詩作為獻身的誓言,并將此詩題于斷發的小像后,贈給友人許壽裳。
此詩是魯迅的一首言志詩,表現他憂國憂民,以身報國的愛國情懷。許壽裳在 《懷舊》 中評曰: “首句說留學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寫遙望故國風雨飄搖之狀,三述同胞未醒,不勝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懷抱,是一句畢生實踐的格言。”魯迅到日本后,接受新知識,尤其受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影響,更看清了當時清王朝統治下的故國之黑暗,同胞的不覺悟,于是奮然而起,決心以身許國,要診治同胞的麻木,要使祖國重現光明。后來他曾說: “許多人所怕的,是 ‘中國人’ 這名目要消滅; 我所怕的,是中國人要從 ‘世界人’ 中擠出……在現今的世界上,協同生長,掙一地位,即須有相當的進步的智識,道德,品格,才能夠站得住腳。”魯迅畢生的實踐,就是在救治國人的靈魂,使之有進步的智識、道德、品格、思想,打破圖圄國人之 “鐵屋”,使之重見光明,促進中國人成為世界人之一員。其中,對祖國、對人民充滿了無限的愛。
魯迅在詩中用典用詞,均取其引申意義。如 “故園”原指故鄉,這里引申為祖國。“荃”原喻國君,這里引申為中華同胞。“軒轅”原指黃帝,引申為祖國。詩中不僅用了許多中國典故,而且還引用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將丘比特的愛情之箭稱為神矢,引申為愛國的民主主義革命思潮,非常貼切。這些引申意義,有一條連貫其間的紅線,這就是熾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將青年時代魯迅以身許國的愛國之情溢于言表,因此這是一首著名的愛國詩篇。
文章作者:步大唐
上一篇:愛國詩詞《魯迅·自嘲》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曹操·蒿里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