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空躋寶塔,時望盡京華。
竹繞渭川遍,山連上苑斜。
四郊開帝宅,阡陌逗人家。
累劫從初地,為童憶聚沙。
一窺功德見,彌益道心加。
坐覺諸天近,空香逐落花。
此詩作于孟浩然羈留長安時。“總持寺”,隋大業(yè)年間建,故址在今陜西長安縣。“浮屠”,又稱“浮圖”、“佛圖”,梵文佛陀窣堵波 (塔)音譯之訛略,即佛塔。孟浩然年過40方進京應舉,一試不第,心情比較郁悶,此詩殆即詩人落第時的心理解脫。
前六句描寫詩人登塔遠眺所見之景。“半空躋寶塔,時望盡京華。”首二句凌空落筆,略去游寺經過,開篇點題。“半空”,喻塔之高; “盡”,見望之遠; “京華”,指京都長安。三、四句承“望”字,描繪四周山水之美:“竹繞渭川遍,山連上苑斜。”富饒的渭河兩岸,綠竹遍繞、遼闊的上苑逶迤連綿,遙接遠山。五、六句進一層表現(xiàn)人物之繁:“四郊開帝宅,阡陌逗人家。”京城四周屋宇高聳,畫棟雕梁,夸耀著帝王的華貴; 平坦的原野上,小路蜿蜒,通往農戶田舍。“逗”,曲行。此四句由遠而近、由物到人、由帝王寫到平民,筆法恢宏,景致優(yōu)美,氣象高渾,為后面抒寫禪理做反襯。
后六句表現(xiàn)禪境的感悟。詩人失意之時,登塔四望,心情是復雜的。京都的繁華曾令他向往,可應舉失敗打破了他的京華夢,如今置身佛境,縱目京師的山川風物,不覺對人生產生了深深的反思。“累劫從初地,為童憶聚沙。”“劫”,佛教所謂的劫運,“累劫”,指其數(shù)量多。《無量壽經》下說: “世世累劫,無有出期。”“初地”,佛語,又稱歡喜地,《華嚴經·十品地》:“歡喜地,為菩薩既滿初阿僧祗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見惑,證二空理,生大歡喜,故名歡喜地。”禪宗北宗認為,人需經過無數(shù)劫的修持,才能漸悟成佛。本句是講無數(shù)劫的修行,要從初地開始。“聚沙”,佛教典故,說一童子聚沙為塔,供養(yǎng)釋迦牟尼,因此功德,后世投胎成為印度著名君王——阿育王。作者用這個典故,喻指自己在兒童時代就受佛教的影響,至今赤子之心不泯。如今看到佛塔,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純真無瑕的童年歲月,頓覺釋去牽累,輕松自由。“一窺功德見,彌益道心加。”描寫自己登塔時的心理感受。“功德”,佛語,佛教稱誦經念佛、建寺修塔等善事為功德。“道心”,指佛心、佛性。《歸敬義》 中說: “福業(yè)不成,道心無涉。” “福業(yè)”,亦即功德。孟詩本此,反用其意,說自己登上佛塔,如已建功德,心中更有所悟,漸漸進入了佛境。末二句“坐覺諸天近,空香逐落花。”正是表現(xiàn)詩人在禪境中的心靈幻覺。“坐”,因此。“諸天”,佛教指生活在三界之內的諸天神。“空香”,空中飄香。“落花”,暗用散花典故。佛教謂高僧說法、參禪達一定境界時,諸天神均為贊嘆,并散花示賀。末句“空香逐落花”,說詩人仿佛在諸天嗅到了濃郁的香味,看到了一瓣瓣飄舞的落花,感到了諸天神正贊嘆這一塊禪悅福地。后六句由神爽寫到悟道,由悟道寫到近佛,逐層表現(xiàn)了詩人登塔時的心理變化,情感真摯,想象豐富,“佛地幻語無不具” (劉辰翁語)。
此詩以望京華起筆,以幻覺諸天散花收筆,將京城的無常與佛界的永恒進行鮮明的對照,寄托了詩人對佛教清境的向往,虛實相襯,韻味深厚。
上一篇:禪詩《登寶公塔》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登白馬山護明寺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