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李清照·永遇樂》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落日镕金②,暮云合璧③,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
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
豈無風雨④?來相召,香車寶馬⑤,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⑥,閨門多暇⑦,記得偏重三五⑧。鋪翠冠兒⑨,拈金雪柳⑩,簇帶爭濟楚(11)。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12)。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注釋】 ①永遇樂:詞牌名。此詞南宋張瑞義 《貴耳集》題作 《元宵》。②這句是說落日的光輝,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紅璀璨。镕,同 “熔”。③合璧: 兩個半圓形的璧玉合在一起。④次第:轉眼之間。⑤召:邀請。香車寶馬:泛指裝飾華美的車馬。⑥中州: 因汴京 (河南開封)一帶地處豫州,為九州之中心,故又稱中州。⑦閨門:這里代指貴族婦女。⑧偏重:看重。三五:本指每月十五日,此專指正月十五元宵節。⑨鋪翠:鑲著翡翠。⑩拈:通“撚 (nian)”。用手指搓撚。雪柳:絹花類飾物。(11)簇帶:宋時方言,猶言插戴滿頭。濟楚:宋方言,整潔美麗之意。(12)怕見:懶得。
【鑒賞】 這首 《永遇樂》是詞人晚年流寓臨安時寫成的名篇。它通過元宵佳節閨房生活的今昔對比,沉痛而婉轉地抒發了作者在飽經亂離之后的身世之感和不堪回首的家國之悲。
上闋重在寫景抒情,以深沉迭進的詰問,透出了人樂我苦、人醉我醒的獨特感受,從而表達出銘心的故國之思。起筆濃施朱墨,繪出臨安元宵色彩絢麗的晚景: 紅日西沉,紅霞似熔金似的璀璨; 暮云聚合,又似璧玉般的無瑕。詞人并不因此陶醉,“人在何處?”這一突兀凄楚的反詰,便把詞人那顆火熱的愛國心帶到了金兵鐵蹄踐踏下的故都和故鄉。中原經歷過的戰禍之痛便與南宋“直把杭州作汴京”的歌舞升平景象,形成了強烈的意念對比。接寫南國元宵初春,已是垂柳吐綠,傍晚霧氣低籠,輕煙繚繞,可此時傳出 《梅花落》的笛聲,卻只能引發詞人心底的幽怨,她不禁提出耐人深思的 “春意知幾許?”這一奇特詰問,不讓春意惹人,反在人心靈深處抹上重重凄楚。往下直寫元宵氣朗風清,本當心曠神怡,但又用幽隱婉曲的問句: “次第豈無風雨?”一語雙關,預感到臨安點綴升平的氣象中還預伏有戰云風雨。下接 “來相召”三句,充分突現出我苦我醒的心境。在這萬千心事籠罩下,她真是游興全無,便斷然謝絕了呼朋喚侶的香車寶馬。由此傳盡了她因中州失陷的凄苦情懷。
下闋憶昔傷今,憑吊故國江山,直接運用對比手法,抒寫出強烈的盛衰之感。前六句先作深情追敘,回憶中州盛日的元宵情景,筆墨重點直落在婦女們的裝束、穿戴、打扮上,閨中少女十分舒適閑暇,元宵月圓,人行如畫,婦女們頭戴鑲有翡翠的帽子,佩戴飾滿金線拈絲的絹花,爭妍斗奇,那歡樂情態,正反映了昔日元宵的熱鬧、繁華。至此,詞人忽以 “如今”二字截斷幸福的回憶,轉入凄清慘苦的現實:人已憔悴,發結蓬亂,兩鬢飛霜,歷盡艱辛坎坷的詞人,已無心梳洗打扮,更懶得去到燈前月下賞玩。在無限惆悵中,只是獨自躲在簾內,聽街市上熙來攘往的人們的歡聲笑語! 撫今追昔,哀樂對比,當年那種年少風流已蕩然無存,而今老境頹唐,孤燈只影,尋其因由,只好獨自咀嚼國破家亡的苦澀悲涼。
全詞情景相生,今昔照應,哀樂對比,曲折深沉。反詰迭進,含蓄凝重。又善以尋??谡Z度入音律,如 “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都有“擊缶韶外” 的藝術效果。難怪同時代愛國詞人辛棄疾讀此詞后,也深受感動,作 “效易安體”詞以抒發愛國情懷。宋末愛國詞人劉辰翁曾和此詞,小序云: “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 《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詞情不及,而悲苦過之?!?足可見此詞影響之大,感人至深。易安詞,雖不寫疆場金戈鐵馬,卻能以情辭哀絕的思緒撥動愛國志士的心弦。
文章作者:蔣劍書
上一篇:愛國詩詞《文天祥·金陵驛·二首·正氣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辛棄疾·水龍吟·甲辰歲為韓南澗尚書壽》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