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昶·上津浦》原文賞析
處處楓林叫畫眉,薄寒正是中人時。江山莽蒼同秦棧,煙樹蕭條入楚辭。石瀨忽鳴波似雪,秋云漸合雨如絲。須添欸乃孤舟里,蕩槳聲中唱竹枝。
這里的上津浦,恐怕就是上津堡,在湖北省鄖陽縣。這是一首行旅七律,主要寫作者在上津浦道中所看到的景致和感受。
首句的“處處”二字極妙,所謂“處處”者,即目之所觸,全是鮮紅的楓林,耳之所聞,全是畫眉的叫聲,文筆雖淡,而風景實麗,次句通過薄寒襲人,說明此時正是深秋季節,作者是在這特定的季節中去津浦的。
如果說前二句寫的是近景和氣候的感覺,那么三、四句則一下把鏡頭拉開,掃瞄到遠景:但見這里的江山莽莽蒼蒼,就如同從陜西通往四川的棧道上所看到的景色一樣;而那煙霧繚繞著的樹叢中,全是一片草木搖落的衰颯景象,就像楚辭中描寫的悲秋氣氛一樣。
然而,就當作者站在船頭,望著遠處的江山和煙樹出神遐想的時候,山間澗水的轟鳴又驚動了他,他移目下視,但見澗水撞擊在石上所激起的水花,就如同白雪一般。此時作者又覺得有雨點落在身上,他抬頭仰視,只見幾片秋天的烏云正漸漸地合成一片,即秋雨正如無際的絲縷,悄悄地飄落下來。
面對津浦道中的這一派秋天景象,從詩的結構上來說,在完成了以上六句的景物描寫后,作者不禁設想到: 此時若有漁民常唱的棹歌《欸乃曲》,蕩槳聲中又有《竹枝詞》的歌聲相和,那一定是會更有情趣的。有人或以為《欸乃曲》誠為漁民搖櫓時所唱,而《竹枝詞》乃劉禹錫根據巴渝一帶民歌所改,專詠風土人情,在蕩槳時所唱,似不甚當。其實,《竹枝詞》在初創時,就常在蕩槳時所唱,如劉禹錫《洞庭秋月》詩中就有“蕩槳巴童歌《竹枝》”之句,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十二也曾說他“嘗舟行苕溪,夜聞舟人唱《吳歌》”時,就有《竹枝詞》的歌聲,而王十朋《梅溪王先生文集》后集卷十二《五月四日與同僚南樓觀競渡,因成小詩四首,明日同行可,無章登樓,又成五首》之二云:“舟人鼓楫呼何在,聲似湘沅江上聲。更聽劉郎《竹枝曲》,不論南北總傷情。”凡此都說明了蕩槳中唱《竹枝》在唐宋時是很常見、很普遍的。
這首七律,雖不如《潼關》那首渾厚勁健,但在寫景方面是相當出色的,特別是中二聯,的確是描摹出了津浦道中所特有的自然風光,讀之令人神往,結處固未必及中二聯的寫景之句,但也的確別具一格。
上一篇:古詩《陳于王·《桃花扇》傳奇題辭》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龔自珍·己亥雜詩(錄六)·九州生氣恃風雷》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