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夫之·讀《指南集》(錄二)》原文賞析
絳節生須抱璧還,降箋誰捧尺封閑?滄波淮海東流水,風雨揚州北固山。鵑血春啼悲蜀鳥,雞鳴夜亂度秦關。瓊花堂上三生路,已滴燕臺頸血殷。
揚州不死空坑死,出使皋亭事未央。鳴鴂春催三月雨,丹楓秋忍一林霜。碙門鶴唳留朱序,文水魚書待武陽。滄海金椎終寂寞,汗青猶在淚衣裳。
《指南集》,宋文天祥所作詩集《指南錄》和《指南后錄》的合稱。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元兵南侵,他于帝顯德祐二年(1276)任右丞相,被派往進駐臨安(杭州)附近皋亭山元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后于鎮江脫險,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堅持抗元。端宗景炎二年(1278),受元軍重兵圍困,在廣東海豐五坡嶺被俘,次年被送元大都(今北京),迭經四年的威脅利誘,始終不屈,1283年1月在柴市被殺。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吨改箱洝?,是1276年正月至二月奉使元軍被扣及逃歸南下福建所作的詩;《指南后錄》是1278年至1282年他從廣東被俘北上沿途及在大都系獄期間所作的詩?!吨改霞分械脑姼枵鎸嵉赜涗浟宋奶煜樵谀纤文┠隃婧M流之際,自己的戰斗生涯和獄中情形,可稱詩史。詩集以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命意,充滿著拳拳宋室之心和強烈的民族意識。王夫之生當明清易代之際,并且參加過抗清斗爭,與文天祥有類似的經歷,他讀了 《指南集》后,深為文天祥的一身正氣和滿腔熱血所激動,引起了強烈共鳴,于是寫下了這兩首著名的七律。全詩通過對文天祥抗元斗爭的描寫,抒發了報國未遂、遺恨無窮的感慨,洋溢著沉郁悲壯的情調,感人至深。
詩雖題作 《讀〈指南集〉》,但卻決不是泛泛評詩說藝的一般的讀后感,而是以飽蘸激情的筆墨,重在對文天祥的轟轟烈烈的戰斗經歷的描述,從中表現出對民族英雄的無限欽仰。兩首詩始終貫穿著這一主題,高度統一而不可分離,讀來渾灝流轉,充滿著筆挾風雷的豪壯氣勢。
但是,作者在內容上又作了巧妙安排,使兩首詩各有側重。第一首主要寫讀 《指南錄》的感受,描寫文天祥從奉命到元軍談判被扣,至鎮江脫險南歸這一段戰斗歷史。首聯 “絳節生須抱璧還,降箋誰捧尺封閑?”是說文天祥以右丞相身份,奉命持節(“絳節”,古時使者所持憑信)往元軍談判,本意是想象戰國時趙國使者藺相如從秦國“完璧歸趙”那樣,完成使命,生還朝廷,以圖重振江山,但他哪里料到,自己竟被元軍扣留,而南宋左丞相吳堅和賈馀慶等卻在這時悠然自得地捧著“降箋”(即降書),向元軍投降,使局勢急轉直下。這兩句形成鮮明對比,用恬不知恥的投降者襯托出了文天祥忠于祖國的高風亮節,他的形象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使讀者的欽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第二句以問句出之,感情十分強烈,對賣國行徑表現出滿腔憤慨,詩意尤見沉痛,一開始就動人心魄。以下三聯,描寫他從皋亭被扣、押解北上和逃歸的情形,描寫深入細致、形象生動。頷聯 “滄波淮海東流水,風雨揚州北固山”,寫從臨安被解北上經過了宋金交界處的淮河 (即“淮?!?、揚州和鎮江(“北固山”在鎮江),但詩中嵌以 “滄波”、“東流水”、“風雨”等字,不僅形象地寫出一路所見,也暗示出南宋風雨飄搖的危局,表現出文天祥萬分焦灼痛苦的心情。于是,頸聯順承而下,“鵑血春啼悲蜀鳥,雞鳴夜亂度秦關”,以悲啼泣血的杜鵑鳥來比喻文天祥眼見國勢傾頹的悲痛和對宋室的一片忠貞。為了中興事業,他像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叫門客假裝雞叫而逃出秦國的函谷關東歸一樣,終于設計從京口半夜偷越元人警戒,乘船逃往真州,從中也見出他的機智和勇敢。尾聯是對這一段戰斗生活的小結: “瓊花堂上三生路,已滴燕臺頸血殷?!?“瓊花”,是揚州特產的花,此以指揚州?!叭贰保鉃槎啻嗡乐蝎@救。《指南錄后序》說:“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 后趨高郵,迷失道,幾陷死?!痹谶@樣隨時都有喪生可能的危險境地中,文天祥早就置個人生死于度外,做好了以死殉國的思想準備,這正是他后來在大都(即“燕臺”)從容就義的深厚的思想基礎。全詩歷敘戰斗經歷,把敘事與抒情交織融合,紋絲不亂而又激情奔涌。特別是在最后一聯中,抒情氣氛進一步增強,無限感慨和崇仰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間,激動人心。
第二首主要寫讀《指南后錄》的感受,描寫文天祥兵敗被俘前后的戰斗歷程。“揚州不死空坑死,出使皋亭事未央?!钡谝宦撘缘寡b句法,說文天祥的艱難歷程在出使皋亭元軍之后,還遠未結束,以后又歷揚州之難,雖然未死,但最后終于在“空坑”陷于必死之地。“空坑”,地名,在江西興國。景炎二年(1277)八月,文天祥兵敗奔至空坑,元兵追及,全家被俘,獨他得脫。這里,“空坑”顯然也兼指最后被俘的廣東海豐五坡嶺,英雄被執,中興事業終于無望,言詞之間飽含著難以盡言的沉哀深痛。首句連下兩個“死”字,突出了精誠報國的必死之心,逆筆起勢,挺勁有力。次聯“鳴鴂春催三月雨,丹楓秋忍一林霜”,前句用屈原《離騷》中“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之意(“鵜鴂”,即杜鵑),說南宋政權已如暮春時節,雨打花落,無可收拾;后句說盡管如此,而文天祥卻如耐寒的楓葉一樣,忍受風霜的吹打,顯示出耿耿丹心?!按骸薄扒铩倍郑翟⑸鐣木薮笞兓?,文天祥由南方被執,解往北方囚禁大都獄中;“忍”字,又再次突出了文天祥忠于祖國的忠貞不渝的精神。兩句看似寫景,而實則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充滿著強烈的激情。真是“詩之所至,情無不至”(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四),“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意也”(王夫之《姜齋詩話》)。第三聯“碙門鶴唳留朱序,文水魚書待武陽”,即寫文天祥被解大都后,在獄中情況?!按L門”,即碙州,在今廣東吳川縣,陸秀夫在此擁立帝昺,繼續抗元。“朱序”,本是東晉將領,被迫羈留苻秦,以后在秦晉淝水之戰中,他暗助東晉擊敗苻秦,終于歸晉。“文水”,在今江西吉水縣,指文天祥故鄉。“魚書”,即書信?!拔潢枴保鄧率壳匚潢?,曾隨荊軻刺秦王。這兩句意思深折含蓄,意謂文天祥雖然被羈囚大都,但他仍希望像朱序那樣為故國盡力,不斷寫信作詩,鼓勵抗元將領和勇士們堅持戰斗,以待勝利。然而,“滄海金椎終寂寞,汗青猶在淚衣裳?!彼纬髣菀讶ィ癞斈陱埩寂c滄海君共謀,得大力士用鐵椎擊秦始皇座車的事,終于不可能再有了,只留下《指南集》這樣的“史書”(即“汗青”),叫人讀了遺恨無窮,淚水打濕了衣裳。這最后一聯,暗用了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意,表現出了對壯志難酬的深深的嘆惋,情緒悲憤而又哀痛,余意綿長悠遠。
這兩首詩,在內容上各有側重,但又互為補充,是各自成篇而又相互貫通的連章詩。第一首尾聯點出“瓊花”(指揚州),第二首即以“揚州”二字開頭,顯得首尾連屬;同時還以“皋亭事未央”來暗接第一首開頭的“絳節”句,內容上相承相續。這樣,使兩首詩銜接得十分緊密,而又不露痕跡。另外,第二首尾聯的報國落空的感嘆,又與第一首首聯“絳節生須抱璧還”的中興壯志,遙相呼應,渾然一氣,對比之下,最后的嘆惋就更為深沉,更為感動人心。在這些方面,雖然深具匠心,但作者寫來卻輕松自然,有如郢匠運斤,揮掉自如,體現出大家風范。至于使事多,用意深,更是王夫之詩的一大特色,他把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深蘊在詩歌的鮮明的形象之中,讓人咀嚼不盡,領味無窮,凝結成傳誦人口的警句。游國恩先生就指出,第一首中“滄波”、“鵑血”四句,就是著名的警句 (見《中國文學史》第四冊)。從這些精警形象的詩句中,我們不僅會充分領悟到詩歌的審美價值,而且還會受到深刻的愛國思想的教育,它是中國詩壇上不朽的篇章。
上一篇:古詩《孫原湘·西陵峽》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陳恭尹·讀秦紀》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