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讀拉馬丁《默想集》
1925年5月22日
望不到的春雨,今番來了。
我心靈的積塵,仿佛被沖得干凈了。
要不是日已昏,夜正冥,
我將去到西山絕頂,
看這幅水墨圖畫里,——落紅陣陣!
瓦角吼,樹梢鳴。
一陣雷音,來自天庭。
綿綿的大傘扯了,空山透明。
莫不是指給我,上天的路徑?
一盞燈,一卷詩。
屋小,人靜,我低徊幽唱,
晤對著法國詩人。
多情的拉馬丁喲,可憐你,苦惱一生!
我愛你的憂郁,我愛你的衷情。
你難忘你的慈親,和你那早喪的愛人。
這便是你創作的根源,感泣了我們后生!
夜雨呀,請莫停!
我要借你的情調,領略這千古詩心!
注釋:
拉馬丁——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1869年),法國浪漫主義詩人,歷史學家,著有詩集《沉思集》、《新沉思集》、《詩與宗教的和諧》等,其詩歌充滿感傷情調和宗教色彩。
《默想集》——《沉思集》
積塵——長時間積累下來的灰塵。
冥——昏暗。
天庭——神話中天神居住的地方。
晤對——面對。
低徊——回味,留戀的回顧。
憂郁——事件不隨人意產生的低落情緒。
慈親——慈愛的父母。后多指母親。
千古詩心——千年的詩歌精神。詩心:指思想、精神。
賞析:
拉馬丁于1790年10月21日出生于一個貴族家庭,在寧靜的鄉村里度過了幼年。他喜愛《圣經》和夏多布里昂等人的浪漫主義作品。他的詩歌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給人以輕靈、飄逸的感覺,著重抒發內心的感受,語言樸素,一掃千百多年來法國文壇的理性至上、壓抑自我的沉悶空氣,在法國文壇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同時,拉馬丁又是一位杰出的社會活動家和職業政治家。法國大革命時,他曾被捕,后流亡瑞士。路易十八第二次復辟,他回到巴黎,進入上流社會,當過院士、議員,還出任過短暫的外交部長。1848年12月10日,他在總統選舉中敗給拿破侖三世,從此告別政壇,潛心文學創作,于1869年2月28日在巴黎去世。
《默想集》(即《沉思集》)于1820年發表。在詩集中,詩人歌頌愛情、死亡和自然,認為人生是失落和痛苦的根源,把希望寄托于已經消逝的事物和天堂的幻想,或者向大自然尋求慰藉。
《默想集》被人們認為是重新打開法國抒情詩的源泉,為浪漫主義詩歌開辟了新的天地。《默想集》中,有《孤獨》、《人》、《幽谷》、《激情》、《湖》、《信仰》等詩篇。
《夜雨讀拉馬丁〈默想集〉》,是陳毅同志早期的詩作之一,也是一首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完美結合的一首新詩。
1925年4月初,陳毅等人發起組織中法大學文學團體“西山文社”,并在《晨報》副刊《文學旬刊》上發表成立啟事。5月22日,他以曲秋的筆名在《晨報》副刊上發表詩作《春光》。當晚,他在香山的夜雨中完成《夜雨讀拉馬丁〈默想集〉》一詩。
全詩共六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夜雨”、“夜讀”和“呼應”三個部分。前三節為第一部分。詩中的“春雨”,是概指而非確指,因為五月已進入初夏,“春雨”是一種象征,是作者抒發理想的一個楔子。“望不到的春雨,今番來了。我心靈的積塵,仿佛被沖得干凈了。”春雨滋潤萬物,而心靈的積塵也仿佛被這場春雨沖刷的干凈了!可見作者對春雨是多么看重!這春雨,既是大自然中的雨水,也可以是一種理想的象征,是作者對未來的一種寄盼。從“日已昏”一句中,我們得知夜色開始昏暗了,此時,作者猜想,若不是日已暮,夜正冥,他將去西山之頂,去看那夜雨澆灌的西山,去看那雨絲如弦、落紅陣陣的水墨畫。作者借用春天的雨水和來自天庭的雷聲,讓其看到“空山透明”,為其指出“上天的路徑”。這個“路徑”,其實是一條通往理想的革命道路。
作者在第二部分(即第四、五節)中,視角由室外轉向室內,寫在小屋里的燈下讀詩的感悟。作者面對法國詩人,“低徊幽唱”,從中捕捉到拉馬丁坎坷、苦惱的一生。作者由認識到崇拜、由崇拜到敬仰,感泣著這位有志青年。
最后一部分(即第六節),主要是對前兩部分的呼應。詩人的筆端先后由室外的夜雨寫到室內的詩卷,最后發出慷慨的呼聲,希望這夜雨綿延不斷地落下來,好讓他在這夜雨的情調里“領略這千古詩心”,其實是詩人在領會詩歌的真正精神。
這首詩表現手法值得借鑒。全詩巧妙地用暗喻、象征等手法,使詩句充滿了靈氣。整首詩一氣呵成,但又層次分明,先室外,后室內;先寫動(雨水),后寫靜(夜讀)。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讀后余味無窮。
上一篇:陳毅《詠三峽》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大柳巷春游》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