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十二月》原文與賞析
七月孟秋秋漸涼,教兒獨寢守空房。君在尋常嫌夜短,君無恒覺夜能長。
八月仲秋秋已涼,寒雁南飛數萬行。賤妾猶存舊日意,君何無幸不還鄉。
十月孟冬冬漸寒,為君搗練不辭難。莫怪裁衣不開領,愁君肌瘦恐嫌寬。
十一月仲冬冬雪寒,戎衣造得數般般。見今專訪巡邊使,寄向君邊著后看。
十二月季冬冬已極,寒衣欲送愁情逼。莫怪裁縫針腳粗,為憶啼多竟無力。
這是一組反映征婦相思的民歌,原詩為十二首,因另七首均有闕文,故只選以上五首。
“十二月”一般是抒情主人公按照月份節令的變化來抒發情懷,每詩的首句標出月份與相應的季節。下文先簡析各章的內容。
“七月孟秋”詩抒寫少婦獨守空閨寂寞惆悵的心緒。有人譯此詩為:“七月,初秋,秋漸涼。您讓我獨睡,獨守空房。君在,妾恨夜太短;君去,妾怨夜未央。”大意雖不差,但味猶嫌不足。“尋常”“恒覺”二詞的意蘊未能譯出,而此二詞又為表意最深沉之語。“尋常”謂丈夫在家時,即使平常時日也嫌夜短,大有愛不夠,歡樂無窮的意味,可見夫妻感情之深濃。“恒覺”謂長醒,因刻骨的相思而難以成眠。終夜長開眼,相思何其深?故此二詞之意味必須仔細領悟。
“八月仲秋”詩寫少婦看到鴻雁南飛而丈夫未歸時的憂傷。“數萬行”三字生動精練,言簡意豐。既表明大雁連續不斷,一行又一行地向南飛翔之景,又暗示出思婦終日觀雁之情。鴻雁可自由南飛,而丈夫卻不能歸來;皆言鴻雁傳書,而如許多的鴻雁過去,書信又在何處?可見“數萬行”三字的意蘊何等豐富。后兩句是征婦在向遠方的征人傾述衷腸: 我依舊像當初那樣愛你,忠于你,可你為何這樣不走運,遲遲不能還鄉? “無幸”有的本作 “無行”,皆可通。前者指責的對象為當政者,后者指責的對象為丈夫,但后者也可看作是恨極愛極之語。
“十月孟冬”一詩表現征婦為丈夫搗制征衣的情景,情寓敘事之中“搗練”乃將布放置砧上捶搗的勞動,在古代是很艱辛而又寄寓著婦女深情的典型勞作,古詩詞中多次寫到它。后兩句意謂:不要責怪我裁衣服為什么不把衣領縫制好,我是擔心你又熬困瘦了而嫌衣領太寬。有人認為“不開領”當是 “不鎖領”,即領口已開好,只是領上的紐絆未最后縫定而留給丈夫自己去縫以更合體。兩相比較,以后者為優。本詩表現出少婦對丈夫無微不至的關懷和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
“十一月仲冬”詩寫征衣做完尋人捎寄的情景。“數般般”是數件征衣而式樣不同之義。“巡邊使”是到邊防巡視的官員。征婦縫制完寒衣還要親自找人寄送,真太辛苦了。而“寄向君邊著后看”是征婦的心理活動,并非寒衣已到丈夫手中。下首詩可印證這一點。
“十二月季冬”詩中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寒衣尚未寄出,急于送走征衣的愁情煎熬催逼著她的心。她手捧寒衣想:丈夫啊,你千萬不要責怪我縫衣的針腳太粗了,只因為思念你經常哭泣而把我折磨得體弱無力啊!一位多愁善感,忠于愛情的弱女子形象躍然紙上,仿佛一尊雕像凸現出來,十分感人。而征衣未能寄出也使整組詩的意蘊更加含蓄有味。是未找到尋邊使?是尋邊使不給捎寄?還是丈夫的近況不明?均未點出,這更加深了少婦相思的程度,譴責戰爭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增強詩的表現力。
以“十二月”分章敘事或抒情的民歌,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南朝樂府中的《十二月折楊柳歌》即屬此種體裁。本組詩也是出現較早的作品。明清時期,此類民歌多了起來。到了近現代,這種民歌也很多,表現的題材和內容不斷擴大。記得童年時常聽父輩的人們中唱一首名叫《扛活難》的歌,記得第一句是“正月里來是新春”,然后逐月唱下去,唱出舊社會中扛長工的農夫們的辛酸,正是“十二月”的形式。可見這一俗文學形式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另外,戲曲中也借用這一形式,如著名評劇《花為媒》中張五可報花名的大段唱詞即采用這一形式鋪排渲染各種名花的。于此也可看出各種文學樣式之間的相互滲透與影響。
上一篇:《唐代民歌·十二時》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秦漢民歌·十五從軍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