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秋瑾·感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竟有危巢燕,應憐故國駝!①
東侵憂未已,西望計如何?②
儒士思投筆,閨人欲負戈。③
誰為濟時彥,相與挽頹波!④
【注釋】 ①危巢燕: 《孔叢子·論》載有寓言,說煙囪起火,房屋將被焚,燕子身處危巢,還不知道。這里比喻在民族危難中尚不覺醒的統治者。故國駝: 《晉書·索靖傳》:“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 ‘會見汝在荊棘中耳?!币馑际牵?都城陷落,國家滅亡,宮門前的銅駝,會湮沒在荊棘叢中。②東侵: 日本侵略者。西望: 面對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③儒士: 文人。投筆: 投筆從戎,即棄文就武。閨人: 閨中人,女子,作者自謂。負戈: 扛起武器。④濟時: 匡亂扶危。彥: 才德雙全的人。頹波: 朝下流的水,比喻衰頹的國勢。
【鑒賞】 鴉片戰爭之后的中國,在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下,每況愈下: 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之事,罄竹難書。到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后,所簽訂的 《辛丑條約》,更使清王朝統治下的中華帝國陷入了列強東西夾擊、全面崩潰、江山易主的危機中,而統治者們并不自覺,還在粉飾太平。這種嚴酷的現實,作者在《感事》詩中用四句話 (一、二聯) 作了形象而又高度的概括,使人觸目驚心。而意在言外的是: 居安思危,是普遍的真理,而清統治者們 “竟” 和身處危巢之燕雀一樣,居危而不知其危,豈不是罪有應得? “竟有” 一詞,真有一鞭落下,入骨三分的威力。而 “憂未已”、“計如何”,則既是 “危巢燕”、“故國駝”的注腳,又為儒士投筆從戎,閨人負戈殺敵的前奏。這一由承上而來的第三聯,又正是中華民族魂不可侮的莊重宣告。
一場民族解放戰爭,有誓死衛國的全民作后盾,當然是取得勝利的先決條件,但還得要有革命精英——“濟時彥” 的參與,才能成為一支戰無不勝、挽救頹波的力量。相反,如果讓 “濟時彥”流失,革命仍將功敗垂成。秋瑾既是博覽群書的閨秀,又是投筆從戎的文人,自然對此感受很深。第四聯,看來是她在這首詩里的點睛之筆。有了這一筆,便使全詩成為國家民族處于危急之秋的一聲警世洪鐘。全詩筆力雄健,感情深摯,充滿感時憂國的精神。
文章作者:胡出類
上一篇:愛國詩詞《李大釗·憶友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林文·感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