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都剌·百字令》原文賞析
登石頭城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云檣櫓,白骨紛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高低明滅。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這是薩都剌的代表作,是一首用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原韻的懷古詞。也為繼王安石《桂枝香》之后寫得最好的金陵懷古詞,全詞氣魄恢宏,風格豪邁,感慨深沉,堪與前人名作比肩。石頭城在南京清涼山西麓,城墻雄峙,石崖聳立,乃依山修筑而成。其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時代,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滅越,楚威王設置金陵邑,并在今清涼山上筑城。三國時,孫權于赤壁之戰后,把國都從京口遷至秣陵(今南京),并改名建業, 年即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石頭城。當時長江即在清涼山下流過,故石頭城在軍事上頗為重要。此后,東晉、宋、齊、梁、陳均建都于此,石頭城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詞的開篇即見氣勢闊大,出語不凡:“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其實,石頭城所在之清涼山高不足百米,但由于周圍地勢平坦,兼之瀕臨大江,所以視野十分開闊。由于詞人胸襟闊大,雖站在此小山之巔,卻仿佛置身萬仞絕頂,手可接天,使吳楚之地的天空都顯得低了。孟浩然有詩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戴叔倫詩謂:“夜靜月初上,江空天更低。”此用其意。南京一帶春秋戰國時曾先后屬過吳楚二國。詞人屹立石頭城上,卻已不復可見歷史上的繁華盛況,故稱“無物”。歷代的金陵懷古詞總是以吊古傷今為主旨的,此詞亦然。“指點六朝形勝地,唯有青山如壁”二句,正是承此意脈而生發。南京城處處都有六朝遺址,如朱雀橋、烏衣巷、六朝石刻、謝公墩、臺城、桃葉渡等等,這些名勝之區或湮沒無聞,或名存實亡,唯獨留下的,只有這曾作過六朝都城的石頭城。如今這里已不再瀕臨長江,而只是一座如同石壁的青山而已。石頭城委實不算高,在山下看去也僅是一道石壁而已。何以六朝形勝之地竟如此一敗涂地呢?只緣石頭城是戰略要地,古往今來,一次次戰火洗劫過這里。“蔽日旌旗,連云檣櫓”,寫的就是水陸戰爭的景象。旌旗指戰旗,戰旗遮蔽了天空,極言軍隊眾多; 檣為船桅桿; 櫓,鞏船上劃船的工具,檣櫓指戰艦。戰艦連云,亦極言水兵之多。連年的水陸戰爭,使六朝勝景破壞殆盡,留下的是“白骨紛如雪”的慘景。登上石頭城的詞人,眺望至此,不禁發出:“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的感慨。古往今來,大江南北,有多少英雄豪杰在頻繁的戰爭中消磨了他們的精力與生命。這兩句與蘇軾赤壁懷古詞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立意大致相似,它也同樣得到后世詞評家的稱賞。《詞苑》曰: 薩都剌“金陵懷古詞尤多感慨,有‘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之句。”陳廷焯《詞則》認為這兩句“語意凄惻”。
上片大筆揮灑,展望石頭城的概貌,下片細筆勾勒,續寫石頭城的今昔變遷。“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三句,取景于南唐遺址,以概括石頭城的盛衰。石頭城所在之石頭山(一名石城山)東麓,有著名的清涼寺,它的前身是五代十國時吳國順義年間徐溫所建之興教寺,南唐時改為石頭清涼山。宋時改建為寺。薩都剌登眺之時,已非南唐在此建避暑離宮的盛況,故稱“寂寞”。當年歌舞繁華之地已經荒廢無人,固然是“寂寞”,當年皇帝乘坐的宮車來往的輦路長滿了萋萋青草,蓬勃的春光反襯衰敗的遺跡更使人悲從中來。登眺至此,黍離麥秀之愁油然而生。(如今清涼遺址還存有南唐的古井——還陽井)。“落日”二句則更為凄涼,太陽一下山,松間小徑里闃無一人,只有鬼火(磷火)飛竄其間。“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三句,嘆繁華轉瞬,樂盡哀來,人生易逝,古往今來莫不如此,他人如此,自己也將如此。這是登石頭城歷覽前代興亡遺跡,而生發出來的歷史的感慨和人生的感慨。“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二句,謂千古之下,可憐只有秦淮河上明月猶存,除了這明月亙古不變以外,人世已發生了滄桑巨變,曾是六朝故都、南唐離宮的石頭城已衰敗零落,流經石頭城邊的古秦淮河不也同樣目睹著這深刻的變遷嗎?又深化了前結的思想。道出宇宙長存,人生有限,人世滄桑的悲哀。
此詞全用蘇軾赤壁懷古詞《念奴嬌》原韻,千載之下,和蘇詞者極眾但能如此作者寥寥。此詞雖和韻卻不受束縛,反而因難見巧,思筆俱暢,論古道今,縱橫馳騁,千載興亡,歷朝往事,驅策于腕下;眼前景物,胸中慨嘆,交匯于筆端,深沉豪邁,凄涼悲慨兼而有之,味之令人動情,讀之令人嘆為觀止。
上一篇:《周僖·疏影》原文賞析
下一篇:《朱彝尊·百字令》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