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桃花源記(陶淵明·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一、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沿著小溪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揚揚。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有些光亮。(漁人)就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他又往前走了幾十步,眼前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四通八達,(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其中來往耕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著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孩子都安閑快樂。
(桃花源中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有人便把他邀請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客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世隔絕的地方,再也沒有出去過,便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又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中做客,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招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后,告辭離去。(臨別時)村里人囑咐他道:“(我們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原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到了武陵郡,拜見太守,說了這些情況。太守就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位志向高潔的隱士,聽說這個消息,高興的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從此以后,再也沒有探尋桃花源的人了。
二、作家作品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謚號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名潛。曾做過幾年小官,因看不慣世俗險惡,辭官回家,從此隱居。是田園詩人的開山鼻祖,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作的主要題材,因此后來文學史上稱“田園詩人”。東晉詩人、文學家、散文家。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詩》《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于永初二年(421年),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作者在作品中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后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向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三、詞語梳理
(一)重點詞解
[1]為業:靠……謀生。
[2]緣:沿。
[3]夾岸:夾著溪流兩岸。
[4]雜:別的。
[5]落英:落花。
[6]繽紛:繁多的樣子。
[7]鮮美:鮮艷美麗。
[8]窮:窮盡。
[9]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10]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樣子。
[11]舍:舍棄,放棄。
[12]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13]平曠:平坦寬闊。
[14]儼然:整齊的樣子。
[15]屬:類。
[16]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17]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
[18]悉:全。
[19]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20]黃發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21]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22]所從來:從哪兒來。
[23]要:通“邀”,邀請。
[24]咸:都。
[25]問訊:打聽消息。
[26]先世:祖先。
[27]妻子:妻子和兒女。
[28]邑人:同縣的人。
[29]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30]間隔:斷絕了往來。
[31]具言:詳細的說出。
[32]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盁o“”論”是兩個詞,不同于現代漢語里的“無論”。
[33]嘆惋:感嘆惋惜。
[34]皆:都。
[35]延:邀請。
[36]不足:不值得。
[37]既:已經。
[38]便扶向路:就順著舊路(回去)。扶: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39]處處志之:志:做記號。
[40]詣太守:詣:到。
[41]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記號。尋:尋找。志:記號。
[42]遂:終于。
[43]規:計劃。
[44]未果:沒有實現。
[45]尋病終:尋:隨即,不久。
[46]問津:尋求,探求。津:渡口。
(二)多詞一義
[1]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
[2]便要還家、延至其家:邀請。
[3]悉如外人、咸來問訊、皆嘆惋:都。
[4]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三)古今異義詞
[1]無論。古義:不用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2]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對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3]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4]鮮美。古義:顏色鮮艷美麗;今義:指食物的新鮮美味。
[5]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事業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6]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注:今義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掛齒”。
[7]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
[8]津。古義:渡口。指訪求、探求的意思。今義:唾液。
[9]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10]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11]仿佛。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12]開朗。古義: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義:樂觀,暢快。
(四)一詞多義
[1]尋:①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②尋病終:副詞“不久”。
[2]舍:①便舍船:舍(sh?),動詞,舍棄。
②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
[3]中:①中無雜樹:“中間”。
②晉太元中:“年間”。
③其中往來種作:“里面”。
[4]志:①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
②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5]之:①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②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③處處志之:助詞,起協調音節作用,無實意。
[6]為:①武陵人捕魚為業:讀wéi,動詞,作為。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讀wèi,介詞,對,向。
[7]遂:①遂迷,不復得路:“最終”。
②遂與外人間隔:“于是”。
[8]向:①尋向所志:原來。
②眈眈相向:看。
[9]得:①便得一山:看見。
②得其船:找到。
[10]聞:①雞犬相聞:聽見。
②聞有此人:聽說。
(五)本文沿用的成語
世外桃源、豁然開朗、阡陌交通、黃發垂髫、落英繽紛、怡然自樂、雞犬相聞、無人問津、與世隔絕。
四、問題設計
1.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答: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3.本文中描寫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寧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5.本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表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交代桃花源中人來歷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8.“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么不愿離開?
答:①桃花源中人厭惡源外戰爭,追求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9.最后寫外人想重入桃花源“不復得路”,劉子驥“規往”而“未果”的意圖是什么?
答:①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②說明有很多人向往著桃花源。
10.作者的愿望: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
11.“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
答:“如此”,是指代詞,指上文所說。漁人見太守的目的是告訴他武陵郡中有此“絕境”,希望太守派人去探個究竟,因此他一定會談到自己發現桃源村的經過、村中的生活情狀,還會談到他歸途中做標記的事。
五、主旨
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描述了一個環境優美、民風純樸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也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反映出百姓厭惡戰爭,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六、寫作特點
本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采用虛寫、實寫相結合的手法,也是本篇一個特點。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附:
“唯美”的《桃花源記》
【關鍵詞】:語言美景色美意境美人文美結構美唯美的
一、語言美,如歌
1.敘事簡約,給讀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漁人進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要回答的內容本來應該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話三個字“具答之?!弊鳛榛卮穑喖s至極。類似的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詣太守,說如此?!?/p>
2.長短句相間。課文中長句、短句交替出現,錯落有致,形成一種節奏美。例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p>
3.《桃花源記》讀來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
二、景色美,如畫
在作者筆下,由于詩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麗如畫,試看課文中的兩次景物描寫:“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蹦卿男∠魉瑑砂稘M山遍野的燦爛的桃花又是何等的如畫美景。若是一對浪漫的情侶漫步其中將是何等的愜意?再看看文中的另一幅畫面:“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蔽覀儾环涟阉醋鲆环煨煺归_的山水畫卷,畫面由山水畫漸漸變成了風俗畫。
三、意境美,如詩
無論是桃花林景色還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風光無限,美麗如畫,一派迷人的自然風光。如畫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讀者的想象,讀者的藝術再創造。經過讀者的藝術再創造,在讀者面前徐徐展開一幅幅美麗的自然風光畫卷,有著詩歌般的意境。更何況文章本身就是《桃花源詩》的序。
四、人文美
桃花源作為一個理想世界充滿了人文之美。在這個理想世界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們過著自由、快樂、祥和、安寧的生活?!包S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完全是一個中國的烏托邦。這兒的人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對漁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給予了極大的同情“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五、結構美
1.層層設疑,引人入勝。桃花源如夢似幻,縹緲若無,若幻似真,撲朔迷離,充滿神秘色彩。
2.結構自然,脈絡清晰。按照漁人的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重訪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桃花源記》完全可以看做一篇唯美主義的力作。
上一篇:《木蘭詩《樂府詩集》》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
下一篇:《水調歌頭(蘇軾·北宋)》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